整個農禪寺是委請臺灣知名建築師姚元喜設計規劃,其中的水月道場更是很特別的景觀道場。 此單位的主要活動為:舉辦讀書會及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營、安排各地佛學弘講等。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水池的彼方矗立著一座看似美術館的建築,左方一排灰白色的長廊從入口延伸至建築本體,彷彿外牆。 行事曆上所列的法會、課程等各項活動,將會配合防疫政策而進行調整,各項最新消息請查閱法鼓山及各分支道場官網。 編註:本次導覽活動由「臺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主辦,想了解更多活動舉辦消息,請至「臺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官網。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臺北 北投】 簡記排骨酥麵✬
農舍裡陳列了許多舊有的文物,講述了這農禪寺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軌跡。 而其中,為了感念農禪寺的開山祖師東初老人,也展示了東初老人和弟子聖嚴法師的許多生活故事。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2025 水月池邊的連廊也是一個很棒的建築美學之作,一虛一實,一明一暗,一隱一顯,讓這裡的光影、水影和倒影都成了特殊的面貌。
- 能讓經文融入給人冰冷感受的清水模混凝土中,讓建築多了分莊嚴的感受。
- 水面平靜時,猶如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天光雲影、殿堂連廊;當輕風吹拂,水中景物霎時幻滅。
- 大殿旁的空間,隨意地放置了幾塊景觀石,看似隨意,卻有種平靜的感覺。
- 中華佛研所另為社會人士設立了「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並規劃佛學與禪修的研究課程。
- 從旁邊的長廊,到建築本體、經文刻字,都是用清水模製成的。
信行寺位於臺東縣卑南鄉,1968年由查妙法師購地創建,1972年交由會徹法師主持,其取佛法中「信、願、行」之意涵,故取名為「信行寺」。 1997年法鼓山臺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臺東信行寺的成立。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臺東縣臺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北投 法鼓山農禪寺│打卡美照 拍攝角度分享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在導覽的最後,蕭建築師希望我們再用5分鐘的時間,觀察人、活動、與空間的連結與互動。 繞過一圈,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情侶,喜歡停留在水池邊的矮階上,除了廊道創造的陰影,水的沁涼一解暑氣,也因為這裡是遠望寺院空間最廣闊的視角。
目前疫情之故,暫時關閉大度路停車場出路口,需改從大業路65巷進入,此處暫做為臨時停車場之用,空位多免收費。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 除了海內外各寺院道場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農禪寺建築師是姚仁喜建築師,曾向聖嚴法師請教農禪寺改建想法,聖嚴法師只給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成為了「水月道場」命名由來,加上建築師是佛教徒,對於佛教的境界有很高的感悟。 另一處歷史建築「入慈悲門」三門,則位於大殿入口處,是師父接任農禪寺住持後所興建。 隨著師父在寺內弘法時間增加,參加共修的人也愈來愈多,原有空間逐漸不敷使用,一九八三年,決定在農舍後方加建大殿,於是,農舍後院成了大殿前院,「入慈悲門」成為信眾前往大殿的入口。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臺灣 | 法鼓山農禪寺 介紹、交通地圖、周遭景點、住宿、必買票券總整理|東南旅遊
創建於1960年的高雄南天台紫雲寺,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由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購地草創,由於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上人的弟子,因此在紫雲寺上冠上「南天台」的宗派。 2001年1月演禪長老尼與淨圓法師顧及本身年事已高,為承續法務,便交由法鼓山承接,聖嚴法師為第三任住持,成為法鼓山在高雄地區弘化的重鎮。 另外,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三民精舍」,亦屬於法鼓山紫雲寺所轄之精舍。 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可能面臨拆遷的命運。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為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歡迎加入【農禪寺社羣】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 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並以「農禪寺」為名。 創建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臺北景點》法鼓山農禪寺.鬧中取靜的美麗景點~水月池必拍
一進來往右邊是金剛經牆面,前方使用石頭造景,打造一種意境。 再來到姚仁喜設計水月道場,宛如水中月、空中花,蓮花池畔盛開,在清水模禪寺建築中看見佛法,充滿靜謐感,宛如與世隔絕。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2025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北投 法鼓山農禪寺│開放時間
沿著迴廊漫步前進,走到了農禪寺的主建築《水月道場》,挑高的柱體,無聲地撐起了這幢大殿,主體建築以輕量的感覺打造。 大殿主體以玻璃,木材及頂層的清水模所構築,搭配著一旁鏤刻著心經的牆面相互搭配之下,平衡了視覺,言簡意賅的隻字片語,也讓心靈漸漸沉澱。 影片說明天南寺位於半山腰,視野遼闊,可俯瞰三鶯地區景色。 其建築主體是灰白和磚紅構成,線條呈現樸實簡約,與法鼓山的建築形式相近,有小法鼓山之名。 此處舉辦是以入門的初級禪訓班.禪二及禪修活動為主,每次開放不久即報名額滿,甚至連海外的菩薩也慕名而來。 就像好茶,僅是聞了茶香,是不能知道茶的味道如何,唯有喝一口,方能明白茶滋味。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活動回顧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翌年7月,聖嚴法師為了紀念恩師東初老人,特將此禪中心命名為「東初禪寺」,英文名稱則為「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Culture」與位於臺灣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稱相同。 1979年於同為皇后區的愛爾姆斯特(Elmhurst)的柯羅娜街(Corona)集資購置一處二層樓的舊磚房,於1981年5月10日落成使用。 隨著弘法活動及信眾日增,1987年搬遷至原舍對面較為寬敞的三層樓房,並使用迄今。 東初禪寺經常性舉辦的活動中,以「禪七」最具特色,其中多是藉此活動接引西方人親近漢傳佛法、修禪的主要管道之一。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臺北10間熱門飯店推薦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僧大確立了建校目標及完成各項軟硬體設備後,於2001年秋開辦,首屆招生計有男眾九名、女眾廿九名共卅八名學生報名考試,實際錄取男眾五名、女眾十八名。 其中特殊規定則是:學僧必須在第三年剃度,成為僧團的一員。 臺中分院的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臺中信眾謝淑琴的邀請下,初次到臺中市中興堂進行為期兩天的專題演講,由於參加民眾踴躍,遂發起成立臺中分院的願心。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臺中分院」於是成立。 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推薦相關文章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 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南投 玩全臺灣加值服務 超便宜套裝網站製作、網路行銷通路廣告刊登、訂房系統、客房委託旅行社銷售,全面優惠中…. 二千六百多年前,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佛陀。
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臺灣日治時期之時勢,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更名為「齋明寺」。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期能讓齋明寺革新再造,遂邀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將齋明寺回歸正信禪寺。 1999年1月22日齋明寺舉行交接儀式,將印信交與聖嚴法師,同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正式敦請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齋明寺至此交由法鼓山管理。
法鼓山農禪寺交通: 生活禪‧微體驗
由於這個季節是大家所熟知的陽明山花季,每年到了這個時節,不同的花隨著氣候變換依次綻放。 四周皆是大自然景觀,沒有高樓大廈的遮蔽,工作之餘來這裡絕對能獲得放鬆,此外,也適合當作一個人獨自出遊的行程。 在不管是東西方宗教中,水有著「洗滌罪惡、淨化心靈」的表徵,像是印度教徒恆河的淨身儀式、基督教的受洗儀式、伊斯蘭教徒禮拜前後的淨身儀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