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小孩「躲五」習俗,當日小孩要去外婆家,來自「五日子」孟嘗君端午立新規的傳說。 當地傳說孟嘗君小時候寄住外婆家,長大後成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意指這天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需要較佳來源]。 端午節香港 在豫西盧氏縣,孃家會在女兒到婆家的第一個端午節時送女兒新衣服、新扇子、新手帕,到婆家給女兒「望夏」,祝福女兒在新環境度過一個平安的夏天[58]。 中國大陸南方部份地區及臺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65]。 有傳言則指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北半球關係,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形成兩股反方向力量,使得蛋和錢幣容易直立起來[94],但這是偽科學說法[95]。
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劃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1][82]。 福建有喫時令的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祭祖。 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喫黑桑葚可以避免喫到蒼蠅,又有喫五毒餑餑之俗。
端午節香港: 活動
一般神功戲會喺臨時搭建嘅竹棚上演,以便人神共樂。 端午節香港2025 相傳,車公係宋朝(公元960至1279年)一位大元帥,曾平定華南一場叛亂。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香港 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大元帥一直護駕到香港,並駐守西貢。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50],但端午喫糉子的習俗仍然保留[51]。 中國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節習俗[49]。 想感受最具傳統特色的龍舟賽事,便要到香港仔欣賞過百年歷史的龍舟競渡大賽。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的由來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11]。 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糉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孃家向長輩賀節。 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習俗,據說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
- 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
- 節慶期間,島上居民全情參與,舞龍舞獅鑼鼓喧天,其中「搶包山」比賽同飄色會景巡遊係主要亮點。
-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嘅關帝誕,文武廟都會有相關嘅拜祭儀式。
- 人們也相信女神也會對龍舟上的船員伸出眷顧之手。
- 位於香港荷李活道嘅文武廟,供奉關帝(武帝)同文昌帝(文帝)。
- 端午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於覆蓋的地域廣闊,演變的歷史漫長,參與的民族及人口眾多,故對於節日的由來及傳說也不盡相同。
- 據説,他死後仍然顯靈,多次拯救人民於災難,漁民便興建洪聖古廟祀奉他,祈求海上平安。
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喫糉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158][159]。 除糉子外,臺灣人端午節還會喫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喫到會搖,喫豆喫到老老」。 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喫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喫了就不會被蛇咬,喫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2]。 端午節香港2025 糉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糉子還分鹼糉及鹹糉。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特色活動及龍舟比賽地點
中秋節喺十五,係圓人團圓嘅佳節,香港人跟親朋好友歡聚、賞花燈之餘,重會品嚐口味多元化嘅月餅。 呢啲熱鬧溫馨嘅活動,為不朽嘅傳統添上新意同活力,亦帶來地道嘅中秋色彩。 端午節香港2025 喺這個月裡,香港各區嘅公園、廣場或球場多數會舉辦盂蘭勝會,其中以喺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嘅潮人盂蘭文化節最為盛大。 神功係指為神做功德嘅意思,因為慶祝神誕或配合打醮等活動而上演嘅戲曲所以叫做神功戲。
也有人在衣飾上繡上五毒或把佩飾製成五毒圖案,如作為婦女的頭飾或小孩衣服圖案,取「以毒攻毒」之意[64][52]。 此外,老虎傳統上被視為可以辟邪,也可以保護小孩免受五毒侵襲。 以雄黃酒給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額頭上寫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據說一樣有驅毒的效能,這種風俗稱為「畫額」[59][63],還會給小孩穿上有老虎圖案的衣飾如虎頭鞋、虎頭帽、繡上老虎圖案的圍嘴等。
端午節香港: 龍舟比賽
後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着越軍滅掉吳國。 端午節香港2025 夫差聞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端午節香港2025 吳地人傳說伍子胥因而化為河神,故於端午節祭拜伍子胥,糉子也是奉獻給伍子胥的祭品[25][89][26]。 端午節名稱眾多,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糉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糉節、端禮節等等。 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3]。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應節食物:糉子
四川省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的劍閣、南部、閬中、西充、鹽亭等縣市端午節習俗古樸,並不喫糉子,而是喫包子等麵食[136][137][138][139][140]。 而四川地區端午節還有有「打李子」的習俗,類似其他地區的石戰,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頭,目的是祛病強身、孕育子女。 川西成都郊區、邛崍、大邑、蒲江、青神等地,端午節女婿需要回媳婦孃家,孃家會贈傘給女婿,以求多生兒女,人丁興旺[141][142]。 成都郫都區端午節會在望叢祠中舉辦歌會,以歌舞感激古蜀先帝保佑當地度過了瘟疫。 成都市區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端午放河燈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難者的意義[143][144][145][10]。
端午節香港: 香港仔:歷史最悠久 獨有10條大龍爭霸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 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劃龍舟,都包含祭祀的意義[75][47][46][11]。
端午節香港: 紀念歷史人物
長洲太平清醮又叫「包山節」,100多年來的慶祝活動繽紛多采,其中飄色會景巡遊和「搶包山」比賽是必看亮點。 看着可愛的小朋友裝扮成古今人物、站在支架上「凌空飄起」巡遊,很難不拍手叫好。 另一位海上守護神是大名鼎鼎的天后,也就是臺灣人普遍稱呼的媽祖。 香港各區有70多座大大小小的天后廟,還把一個社區叫做「天后」、港鐵港島線又有「天后站」,可見這位海上女神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 相傳他本名叫洪熙,是唐朝重臣,官做到番禺刺吏,天文地理樣樣都懂,而且還經常幫助漁民和商人。 據説,他死後仍然顯靈,多次拯救人民於災難,漁民便興建洪聖古廟祀奉他,祈求海上平安。
端午節香港: 各地特色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港是現代國際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大力把這項民間節慶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盛事,為傳統添上新意。 山西解州人在端午節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繫於脖子上百索較其他地區多了「為屈原縛蛟龍」的意義。 潞安則有以麥麵蒸稱為「白團」的食品與糉子一起互相饋贈[11]。 沁縣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山西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除常見的龍舟競渡外,還有舞龍、跑旱船、高蹺、二鬼摔跤等活動[119]。
端午節香港: 天后誕
所以有說法指,人們在端午節進行的習俗及儀式,其實是為了驅除瘟疫和惡運。 龍舟按大小分為大龍、中龍和小龍,另設女子專屬的鳳艇,劃手人數亦各有不同。 端午節正日往往烈日當空,氣溫特別高,長期戶外觀戰必須注意穿上清涼舒適衣著,並預備太陽眼鏡、太陽帽、太陽油等防曬用品,並時刻要注意水份補給。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由來
喺香港過春節,一樣能夠感受到唐式傳統節日嘅喜慶氣氛,可以行年宵花市、食賀年美食、去廟宇參拜等,亦有國際時尚嘅花車巡遊、光雕匯演,傳統喜氣嘅維港煙花,特色地道嘅許願節、賀歲賽馬等,各式慶典熱鬧上演。 每個民族皆有獨特的文化習俗,別具特色,代代相傳。 隨着時日的變遷,這些文化習俗有繼承亦有改變,有些更瀕臨失傳。 如何令傳統文化習俗得以承傳,並延續下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端午節香港: 香港節日
不少地區皆有於端午節喫以「五」這數字統稱的五種食物,以應「重五」之「五」。 端午節香港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喫「五黃」的習俗[104]。 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以黃酒取代雄黃酒。
在香港,傳統上香港漁民間已十分盛行劃龍舟,而端午節於華洋雜處的香港亦引起非華裔人士的興趣,例如赤柱於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 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團體(The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Fishermen)開始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 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酬神[78]。 如大嶼山大澳的端午遊湧更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9]。 劃龍舟根據傳說,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72]。 也有說源於春秋時代越王勾踐曾端午以競渡方式操練水軍[73]。
端午節香港: 龍舟2023|端午6大睇賽龍舟好去處 遍佈港島新界附地點+觀賞位
除了傳統的豆沙蓮蓉,還有冰皮、芝麻豆腐花、香滑奶茶、法國鵝肝、流心月餅等等,說着說着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說到祭祀亡魂,就不能不提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節(又稱中元節)。 在這個民間俗稱「鬼節」的日子裡,傳統相信「鬼門」會大開,香港人多會焚香燒紙祭拜祖先或普渡亡魂。
端午節香港: 端午節習俗
雖然如此,因現今人們瞭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有害,故現時這種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黃酒取代「五黃」中的雄黃酒,但部份地區仍然很常見[59][54][16][11][17][53][18][63]。 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 菖蒲酒或稱蒲酒,氣味芳香,有爽口之感[59][54][60]。 端午節係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賢臣屈原嘅節日,佢為咗力諫君主而自溺於汨羅江。 傳說鄉民喺江上爬龍舟找尋屈原嘅遺體,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羣,並且將糭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啄食佢嘅遺體。
端午節香港: 龍舟觀戰實用手冊
記者整合了6大看龍舟賽事的好去處,涵蓋港島、新界,快來看看賽事資訊。 美食攤隨處可見;優美的音樂與現場表演更為佳節增添一筆濃厚色彩。 雖然競賽地點每年不盡相同,但是維多利亞港、赤柱和大埔區是最熱門的地點。 端午節的角力習俗源於隋代,最初是把人民健身、榮譽競爭、社羣休閒娛樂結合國家練兵的做法[87]。 部份地區如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臺灣等地則演變為石戰,又稱鬥石、擲石戲,互相擲石而戲,有着模擬陰陽相爭、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7][88]。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