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我想要盡可能地講得細緻、完整一點,這樣會比較好。 因此,在進度方面就會稍微慢一些,尤其是在論著當中提到的,或者是相關的每一個佛法的概念、要點,都會盡量講得仔細、深入一些。 對初學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課程;而對那些學過一些佛法的人,可能有些佛法的概念、理論,學得比較零散或者說是不夠嚴謹的,這應該也是一次可以把這些基礎知識都整合、完善,而且更加詳盡的全面學習的過程。 總之,希望透過這次的課程,大家都可以對佛法,有一些比較正確和有規範的學習及瞭解。 法王講堂 總的來說,有些佛陀所講的法是屬於比較基礎、根本,或者說是比較核心的內容。 無論怎麼說,想要成佛的話,這些方法都得學,都得修行。
今生此世既然已覺悟,就不必再猶豫不決,盡此一報身,來奉獻佛教,莊嚴佛教,使如來正法,能發揚光大,普照大地,讓無量無邊一切眾生,都能普聞如來正法,依正法而進修,因進修得以證悟無上菩提,若如是而為,是名佛弟子,不愧是三寶弟子。 法王講堂創立的宗旨,要讓佛門四眾弟子,能正見佛法出世解脫之道,遠離一切邪見,普得正法,依正法而修證。 法王講堂2025 共修法會的性質,在實踐門下功夫,以求得實證為要。 徘徊三寶門外之士,乃至不得覺悟者,對人生與宇宙迷妄無知,因而廣行非法,造作諸惡,受無量苦痛者,講堂能令此流之輩,得聞正法,因而覺悟人生與宇宙,使內心達觀,意解真諦,得獲解脫,踏上菩提之路,是名法王講堂。
法王講堂: 臺南市南區佛教
水淨法師俗名江礪,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生,臺南縣人氏,早年出家於臺南竹溪寺禮捷圓法師為師,民國五十四年往生。 民國四十五年間淨念法師之諸好友,以其無真正安心弘法處所,均為其留意適當地點。 四十六年農曆正月,適臺南市二王村有半甲果園出售,是時淨念法師因有事赴臺北,諸友人等未徵法師同意,乃先行交付定金購下,後淨念法師在多方籌措善款之後,半載有成,取名曰「東林茅蓬」。
- 退一步來說,如果我們所想所做的事情,真的都是對了,那就沒有必要學習佛法了,也沒有必要追求什麼解脫了,因為我們已經解脫了,已經有點像是成就了。
- 然後自己去參、去琢磨、去想辦法呼應符合佛法所說的內容。
- 民國84年法王講堂落成暨佛像開光,以推動如來一代聖教,普令大地眾生,速離苦海,共登覺岸為宗。
- 那麼,我們經常說,要找一位上師在他面前求得口訣。
- 文妙尼師一人獨居克苦修行,不作經懺法會,在寺邊種植少量地瓜、果樹,日中一食,過著完全約農禪生活。
這次的第一堂課選擇講述《菩提道燈論》,大家可能還記得前幾個月的春季課程當中,我也曾經提到過,希望可以進行一次中文的授課。 現在終於有機會,也有時間可以在這裡,正式開始這次中文的課程。 龍山寺早年稱「龍仙堂」,創建入為李微覺與黃微觀兩居士,時間為民國三十九年,同年六月十日落成,由李微覺擔任堂主,黃微觀任當家。 李微覺居士並獻出三甲多的山林自耕,以維持堂內經常經費,李微覺居士生於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黃微觀居士生於民國九年(一九二0)兩人早年皈依在臺南新營興隆禪寺頌安法師(?~一九四八)。 李、黃兩居士之後曾經任數代住持,但皆無法久住,民國六十二年鴻妙法師(一九三三~一九九三)前來住持,並重建龍山寺,大雄寶殿先是開光於民國六十八年,八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鴻妙法師往生,享年六十一歲。
法王講堂: 臺灣運頓多吉白菩提會
目前巖晃寺的擴建工程還持續進行中,顯示悟乘法師所領導的寺務正蒸蒸日上。 就在和妙法師與佛光山結緣不久之後,毅然地將福國精舍奉獻給佛光山,如今福國精舍已改名「福國寺」,成為佛光山臺南重要的道場,由依培法師住持。 上如下本法師,誕生於中華民國四十四年七月二日,出生地在高雄縣內門鄉龍潭,俗姓張氏,名正坤,乃鄉村農家子弟,家境清寒、生活貧苦、窮困,遷居數處。 法王噶瑪巴將於每週日講授中文課程——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網課將在噶瑪巴臉書、噶瑪巴 YouTube 和 上同步直播。 和敬力:僧伽「和合於善」的加持力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日期:2022年8月1日 這次是第二屆「瑪鄂夏季課程」,首先要問候各寺…
- 民國三十七年,惟覺禪師留學歸國,旋即膺任第三代第四任住持,是時易名清涼山法源禪寺,執事三年卸任,三十九年駐錫清華山,開闡禪風,後相繼奔走於嘉義佛教教會行政及德源禪學院,度化僧尼。
- 俗名魏呈祥的洛本仁波切,是臺灣第二位被發現的活佛,第一位是臺籍藏人羅桑吉美,目前在尼泊爾受教育,他被發現時才三、四歲,而洛本仁波切被發現時已三十二歲了。
- 這段經文闡述更清楚,佔相吉凶,卜卦算命,抽籤丟杯筊,拜外道鬼神,稱之邪命,與正法不相應,始終不得證悟菩提。
- 法界寶塔由如本上人所創,如本上人於民國80年發起創建法王講堂,爾後法音遍及全國16縣市,民國93年左右創立法王講堂法界寶塔,為私人申請合法登記之納骨塔。
- 當我們學習了「口訣」之後,如果可以更容易、清晰和透徹地瞭解佛陀古德們的教言,進而由此產生定解,這就是真正「甚深的口訣」。
- 民國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黃孕居士謝世,由哲嗣黃信繼之,本是俗家人,遂聘請舜淨和尚任住持,惜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緣不佳,更由經費短絀,慘淡經營,故辭任職,佛門大德鮮少蒞臨駐錫宏發者,後來日漸荒蕪僅有其名,惟有施振強清掃佛堂朝夕焚香。
民國六十四年中秋晉山,六十六年重建大雄寶殿,增蓋東西廂房三樓,並改建山門等,因承十方善信踴躍樂捐及寺眾鼎力協助,故在短短四年即使整個寺貌莊嚴巍峨,為南縣一難得教化道場。 第四代:峯淨法師,民國十年生,早年日本禪專畢業。 回臺後,任教開元、赤山佛學院,教導學生甚嚴格,師平日手不釋卷,於禪教俱有深研,深得學生愛戴、尊生,後辭教職。 民國七十七年駐錫西港信和寺,師領眾一向秉持身教重於言教之原則,事必親躬,故甚得寺眾敬仰護持。 住持悟秀尼師,民國二十八年生,臺南縣人氏,三十歲來寺,後禮淨心法師出家受戒。 碧軒寺百餘年來與白河碧雲寺供奉同尊觀世音菩薩,關係十分密切,是東山鄉十九村裏住民的信仰中心,雖有法師住持,但較接近一般民間信仰層次。
法王講堂: 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第2堂課
前一陣子,我大概用了半年的時間,進行了有點類似實驗性質的中文小班授課。 課程結束之後,自己覺得效果還不錯,覺得自己的中文經過了課程的鍛煉,有了一些提高和進步,而且也覺得自己更有把握和信心去用中文授課,所以就有了這次中文課程的安排。 加上現在疫情的關係,大家基本上很難再碰面,也逐漸變成了網路授課的趨勢和潮流,於是我就萌生了這次透過網路進行授課的想法。 想借此機會,能夠系統地講一些佛法的內容,而且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學習到的一些知識,慢慢地全部分享給大家。 我記得我人生當中第一次有系統的中文講課,應該是《心經》的課程,那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法王講堂: 臺南市關廟區佛教
我們都知道,有些佛教的論述是非常學術性、理論性的,主要的內容並不是直接講說如何做到「調伏自心」,如何去修心? 而是用一種學術的方式去闡述佛法,對我們來講,這可能就比較難懂或者很難去應用。 但是,《菩提道燈論》雖然是一部論典,使用的是比較直接的語言,告訴我們如何去「調伏自心」。
法王講堂: 臺南市儒教
碧軒寺又叫「東山大廟」是東山村村民的信仰中心,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五月。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臺南白河碧雲寺因兵變焚毀,東山鄉的村民乃迎請碧雲寺的觀世音菩薩前來東山村安奉,當時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聞悉,即發起募款建寺,並頒賜「碧雲傳香」匾額一塊,據聞現仍存寺中。 慈德禪寺由於前身為齋教寺院,故當地人又稱之為「蚶仔寮菜堂」慈德禪寺歷代住持頗有增築,最近一次增建是在民國八十一年二月。 慈德禪寺腹地不小,寺內除了廣植花草樹木之外,並立有白石觀音立像一尊,山門則是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重建。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戊戌春,黃孕在自家供奉三千佛,逮光緒三十二年丁未宴,地方人士提倡建寺獻地一百坪,金參佰圓黃孕,金壹佰圓侯烏士,金壹佰圓黃國,金壹拾圓黃清,金壹佰貳拾圓黃漲,金貳拾圓陳糖,金貳佰圓唐江,諧之七家開山始祖也。 金陸拾圓翁燕,金肆佰圓獲得本地人士贊襄,興建磚砌本樑、古色古香,署名慈德堂。
法王講堂: 臺南市西區佛教
菩提寺在南部法務開展的相當迅速,今年照例有舉辦青少年夏令營。 白雲法師著作等身,有四十餘本以神學為主的各宗法義研究的書籍,走臺灣少數專研禪宗的法師,為天嶽山法嗣,為臨濟宗第四十代。 法王講堂2025 由於法務的日益興盛,菩提寺這幾年一直不斷地在擴建當中。 白雲法師出身中國叢林,所以目前擴建的格局也是朝向叢林式的,預計擴建的項目是從山門及四天王殿開始,最引人入勝的是,在新增築的大殿上座落一尊高數丈的坐佛,雛形已經出來,日後莊儼殊勝可期。 天直尼師離開後理勝尼師來寺,約在民國七十年左右理勝尼師有感於殿堂年久失修,加上共修時遇雨即漏,故決心改建。 法王講堂 整個重建工程持續了七年,約在民國七十七年左右才全部完成啟用,並由嘉義清華山德源禪寺,同時也是善德禪寺的導師惟覺(號獨峯)法師(1922~1997)題匾。
法王講堂: 法王講堂
民國三十六年王棟及永道法師先後往生,水淨法師因而繼任住持,並聘訪妙尼師為當家,隨後並增建左寮房六間及整修大殿。 原接天寺的大殿改為佛學院之後,另外又在民國壬辰年(一九八八)落成啟用了新的大雄寶殿,大殿匾即為住持釋清淨所立。 大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左右分別是寮房及知客室,而大殿的下層並設有「臺南縣佛教護僧協會」。 義存法師早年在茄苳腳靜修,後皈依妙英尼師,旋又遷至草店尾開設佈教所,大正八年九月十六日獲竹仔腳林兜、新營沈烏棕兩大德發心捐資創建修德禪寺。
法王講堂: 臺南市玉井區佛教
#佛陀說:「諸行無常,是我最後的教導!」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日期:2022年11月6日(六) 法王講堂2025 法王講堂 大家好! 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15堂課…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日期:2022年11月12日(六) 大家好! 今天是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的第16…
十一、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十、十一、十二日,嘉義家商大禮堂演講,死亡的真面目. 諸佛菩薩是過覺悟的生活,我輩凡夫是過著迷妄的生活;我們今天來學佛,就是學菩提覺悟的生活,若如是學,是名真學。 於此閱藏兩年,在道業上多少點理念,但亦然覺得還不夠,我想繼續深入藏經,探究佛法,於是又流浪六個多月,一面流浪,一面弘法,六個多月期間,居無定處,在這段坎坷流浪期間,最能將我所學的佛法,消化發揮於生活中。 法王講堂 佛法的可貴,就是落實在生活,生活不離佛法;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佛法與生活是一體的。
法王講堂: 臺南市麻豆區佛教
當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一個原因就是,一直以來,我接觸到的很多人當中,尤其是一些講中文的人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好像缺少一些關於佛法,尤其是對藏傳佛法整體、系統的瞭解,及缺乏一些非常基礎的佛法知識。 可能是因為中文環境中,這種由淺入深、系統地教授佛法,特別是藏傳佛法的課程,並不是特別多。 加上佛法當中有一些類似於哲學的內容,其實也不是很簡單,不是很容易暸解的。 因此,我發現很多人可能都缺少這種對佛法比較完整的,或者說有步驟的學習和瞭解。 龍潭寺建於民國三十年冬,由頌 法師與沈潔淨居士共同創建。
法王講堂: 臺南市官田區佛教
在佛堂中,你或許用溫柔溢美的言辭來向諸佛菩薩祈求﹔但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言辭苛刻、或是論人是非,那麼你即是喪失了佛子的行儀。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日期:2022年3月21日(一) ▍《妙行解脫》第10頌講解 大家好! 法界寶塔具足正依報莊嚴,人性化、宗教化、現代化、人文化,慈恩法界,永懷先賢,慎終追遠,親近彌陀觀音,同證佛道。
和妙法師少時務農,但由於佛緣深厚,乃於民國四十四年於臺南竹溪寺皈依三寶,並拜淨覺大師、章嘉法師及慧峯法師為三皈依本師,翌年六十歲時於苗栗大湖法雲寺受具足戒。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廿一日至四月廿一日傳授三壇大成,三師和尚分別為得戒覺光、羯摩妙蓮、教授道海。 這是妙法寺重建落成以來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成,象徵妙法寺整個軟硬體設備圓滿,將成為南臺灣佛教重鎮。 心揚尼師之弟子圓明尼師接攬住持之位,並出同門圓良尼師輔佐之,不久,心揚尼師之俗家胞妹心法尼師,在開元寺佛學院之課業告一段落,亦前來協助寺務之處理,這其間曾增建寮房一棟,但重大工程尚多,為及早完成,於是聘請孚眾望之心田法師前來。 民國五十三年農曆四月二十日,心田法師正式晉山住持迄今。
法王講堂: 臺南市廟宇寺院
寺內並附設慈愛幼稚園,並大力推動各種弘法事業。 民國六十年購得寺後六百餘坪土地,作為日後擴充之用。 十餘年來信徒不斷增加,尤其每年的佛七法會,大殿更形擁擠不堪,於是在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十日召開信徒大會,會中決議改建,七十四年冬正式動工,整個工程經過兩年餘。 民國四十八年翁謝招治居士往生,寺務曾一度乏人管理,後聘請臺南開元寺佛學院畢業之心揚尼師接任。 心揚尼師為使「保安堂」步上正軌,隨即著手整修殿宇,並將「保安堂」改稱妙法褲寺,以釋迦牟尼佛為主供,沈著老居士隨後把地基無條件贈與妙法寺。 後來新營唸佛會會長鐘石磐居士,在心揚尼師的應允之下,把唸佛會遷入妙法寺內,共同為佛教慧命而努力。
Bhiksu)或比丘尼(梵語bhiksuni)。 三壇大戒就是:沙彌沙彌尼戒壇、比丘比丘尼戒壇、出家菩薩戒壇,只要剃度之後,在適可的情況之下,男女眾必須經過三壇大戒之薰陶,以求得戒體、戒相、戒法、戒行,來成就自己無上菩提道業。 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自從出家後,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正法,常住正好興建七層寶塔,我自己明白業障深重,智慧魯鈍,福報淺薄。 第一等的孝順是究竟的,圓滿的,因為本質上,能令父母親來歸依三寶,學佛修行,能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能了生脫死。
法王講堂: 我們發現您有未繳費帳單
整修道路,將保濟寺周邊的交通改善,另添購農地由悟慈法師親自規劃,栽種水果、蔬菜等農作物,以活絡寺院的經濟,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 「……本寺之淵源,溯至佳里區域蚶寮,遷建於西港現址,號曰信和堂。初代堂主黃普崇公,第二代王普鐘公,第三代黃普進公。由民國丁卯年(一九二七)移建以來,歷經五十有餘年,從茲奉佛之信徒日逐增加,堂中之法務益見進展,迨普進公歸西後改稱信和禪寺。 寬道法師約在民國七十七年左右離開信行寺,八十二年前後往生。 寬道法師往生之後由現任管理人丁博祥尊翁負責,後才由丁博梓接續。 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一日開山堂主李寄遷化,堂務由陳清順繼承。 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0年)陳清順等九人前往臺南鹽水埤仔尾堂,迎請三尊觀音菩薩返堂供奉。
法王講堂: 活動看板
道光三年齋友徐普候、張太空、鄭普公合建草茅共修,道光五年改為木造佛堂。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洪普莊鳩資一千九百七十八元改建,增設東廂一棟三間。 日據明治三十八年(一九0五)張普彩發起重建,並增建右廂及拜亭。 昭和三年(一九二七)再增建右外廂,昭和五年吳普圓集資增建左外廂,並購置王家園宅一座三連間為內院,以及土地三甲餘為寺產。 善德禪寺原名「善德堂」,創於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為南部齋教龍華派著名之齋堂,祖堂為福州府長樂縣之「一是堂」,同時傳入臺灣者還有臺南的德化堂及安平的化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