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據康樂(1989:9~10),布洛克的年鑑學派,除了強調從同時代和貫時代的研究來瞭解一個社會之外,甚至認為對異文化社會的參照研究,也往往是必要的,而其下手處,也同樣是在「人」本身。 因為,儘管各個社會的歷史經驗分殊,其間仍有共通的脈絡和基礎可循。 因此,「只有掌握到人在不同的歷史情境(milieu)下,針對特定問題作出的各種反應,在布洛克看來,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是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釋印順。 本書囊括了當代佛學泰斗印順法師的全部佛學著作,共分為23卷,計800萬字,內容涵蓋印度佛教、… 1952年(47歲)五月底,中國佛教會決議推請印順法師代表中華民國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輾轉從香港來到了臺灣。
- 1969年(64歲)冬,開始編集《妙雲集》,至六十二年秋末,經四年而全部出版,將過去的寫作與講錄,除大部的專書如《印度之佛教》等之外,彙編成集。
- 在深林中,見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過著隱遁生活的宗教徒。
- 到底這是一篇客觀的學術研究(「印順法師禪學思想研究」)?
- 所以三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就這樣說:「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諦的。
- 另外又撰寫一篇〈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約四萬伍千字),附編在卷首。
- 為此,印順於1991年(86歲)寫出《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 正月中,曾在信願寺(七 天)、居士林(三天)說法。
而做為一個平凡的人,要一步一踏實地在苦難的人間,為苦難眾生而服務,因此希望佛門弟子不要迷昧於鬼神之說,不要流於獨善與庸俗,而要活出兼善天下的精神。 印順法師2025 因此,印順導師矢志追根溯源,研尋佛教衰微的病因,以及復興佛教的方案。 一九五二年,印順法師在香港發行其著作《佛法概論》,七月,中國佛教會決議推派印順法師前往臺灣,轉赴日本參加「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印順法師九月從日本回到臺灣,隨即被聘為臺北佛教首剎善導寺的導師。 111&122),但是顯然的,前者適應、回應時代的成份高些,後者主要是立基在佛教的主體上,來因應、變化時代。 換句話說,太虛的「人生佛教」企圖融攝西學、世學於佛學以強壯佛教;印順的「人間佛教」是追求「純正佛法」(釋印順1985:54)的張揚,以佛法研究佛法,把握、理解佛法,以回歸自強佛教。 至於「出世」的意義,也不是要人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而是要人在這個世界上修行佛法,增長智慧,能夠超越煩惱,心裏清淨,通達、體驗宇宙人生永恆的真理。
印順法師: 【唯壹書籍】佛教義學研究第二輯 周貴華主編 太虛法師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究 佛教現代轉型中的印順佛學 現代性視域中的人間佛
並對印順法師的學說將對佛教的現在與未來所造成的影響,而作極為深入的舉証與論述,一切關心佛教未來的人們,都應該細心的加以閱讀及研判。 超定法師,出生臺灣臺南,十四歲出家,禮拜竹溪禪寺虛妙和尚為師。 起初兩年,在剃度師座下學習佛門禮儀、佛學常識、日用共修念誦法器,及隨眾作務,過著農禪的沙彌生活。 十六歲負笈北上,考入新竹靈隱佛學院、福嚴學舍,親近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及其門下諸賢 ─ 續明、演培、仁俊等諸大法師,專修佛法,接受正規僧教育。 在學團前後六年,性相空有之學,多所涉躐,義解與修持並重,為來日淨己化他,奠定穩固道基。 由於著作太多、涉及的範圍太廣,讀者每每無法掌握導師的思想核心,於是在民國七十八年(八十四歲)三月中,導師開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之寫作。
不取相,即性空離相,本經雖處處說到,但聽者或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假名是為初學者假說的,施,忍等一切善法,於他們(自以為解空的)是無關的。 這些人,倒取空相,是斷滅見者,是謗佛謗法者! 而另一些人,不滿於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緣起的自相有。 所以,本經在末後,特說六喻法門,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使學者知道如來說空、說假名、說離相、說不住,說不取等的正意,使初學者有個入手處,能由此而深入究竟。
印順法師: 佛教史地考論
二、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捨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 如專約現世說:有作惡的人,作事件件如意,多福多壽。 有作善事的人,反而什麼都不行,一切困難。 尤其是惡人迴心向善,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產一天天消失,使人懷疑老天的公道!
換言之,此經所譬喻的對象,應包括「身修、心修、慧修」,亦即整個修行的過程,而非單單指沒有般若慧的「修定」而言。 印順法師將二段經文都解為「修定」,以此來證明「淨心」只與「修定」有關,而不包含般若的證知,這是不太恰當的。 第二、在翻譯《大智度論》和《大品》時,後秦的君主姚興親自參與翻譯,經和論同時譯完共經歷了大約四年的時間。 2022年8月27、28日,「人間佛教之全球化與在地化」――第二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於花蓮慈濟靜思堂隆重舉行。 因應防疫,會場座位採用梅花座的方式保持距離,但仍有370位來賓與會共襄盛舉。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講記
今依中觀者說:如莊嚴佛土,是討論觀察的對象。 這是緣起的,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 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俗說是名莊嚴。 緣起,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諦無礙的中道。 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 上文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十地經也說二乘能得此無分別法性,所以再引聲聞的自證來證成。
印順法師: 二手書博民逛書店妙雲法雨-罕見印順導師《妙雲集》輯萃Y273362 菩提法師。 菩提法師。
易行道的禮佛、讚佛、供養佛等,處處以佛為中心。 龍樹說:菩薩發心,有依大悲心修種種難行苦行;有依信精進心,樂集佛功德,往生淨土的。 這二種,也即是初學的二門路:前者從悲心出發,修難行道;後者從信願出發,修易行道。
印順法師: 二手書博民逛書店成佛之道罕見印順法師Y383796 印順法師 福建省莆田市廣化寺 出版2019
重視原始佛教:印順法師改變過去中國佛教對《阿含經》的輕視,對原始佛教的精神多所闡揚。 李老師深受影響,強調「一切佛法的根本都在阿含,離開了阿含,沒有任何佛法可言」;在高階的修行指導,李老師更詳細剖析阿含的「無常觀是疾入無生的修行法門」。 事實上,性廣法師如果願意正視現代禪與印順法師之間既繼承又批判的諸多思想爭論,核心資料現仍完整俱在,並不難整理 。 如果不能透過南傳禪法的「技巧」,進窺其「宗要」,只得其皮而不見其骨,拿回的這張皮(技巧),就要硬套在「人間佛教」的身上,能否合用? 因此,性廣法師建立「人間佛教禪法」的方式,就是預設「人間佛教思想」的正確無誤,認為只要把「人間佛教思想」加上「禪修技巧」就可以完成了。 性廣法師把「人間佛教行者的『從禪出教』」界定為「進一步在禪觀的體會中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正明顯的反映出這樣的心態。
印順法師: 印度之佛教
這就是修塔供養,興建廟宇,畫佛圖像;乃至一低頭,一舉手,或一稱南無佛,皆可成佛道等。 這種種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讚仰,著重於莊嚴。 如《法華經》中的,瓔絡莊嚴,與窮子的除糞,怎樣的氣派不同!
不論是大乘經典還是小乘經典,它們對解脫的看法是相同的,即:三乘行者的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如果有差別,也只是各個解脫者福、慧存在差異。 這本來是佛法的常識,但是印順法師卻認為只有經過大菩薩的六度萬行才能成就「真解脫」。 ……它事實上否定了二乘解脫與諸佛解脫是平等的這一佛教真理。 三十餘年其踏實的研究與熱心、誠摯的教學,傳佈根本佛教之人間精神,深受修學阿含道行者的愛戴,目前已是臺灣佛學界最知名的阿含專家。 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甘露道指導老師。
印順法師: Re: 印順法師:《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輕安
本經的聽眾,除比丘而外,也應該還有比丘尼等,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護法的天龍等,如流通分所說可知。 印順法師2025 不過在這證信序中,沒有一一序列出來罷了。 比丘,譯為乞士,就是「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
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
眾生在生死海中,受種種苦迫,佛為了濟度他們,說種種法門,以法有除我執,以空相破法執,使眾生得脫生死而到達無餘涅槃。 當橫渡生死苦海時,需要種種法門,但度過中流,必須不執法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誕登彼岸。 本經的譯者,是姚秦時來華的鳩摩羅什三藏。 我國朝代稱秦的,不止一國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別,即有嬴秦、苻秦、姚秦、乞伏秦等。 三藏,即經、律、論,能通達三藏自利利人,所以尊為三藏法師。 父親是印度人,後移居龜茲國;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年譜
一生著作頗豐,大致分為《妙雲集》、《華雨集》以及單獨專著三大類。 印順法師2025 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中華民國比丘界首位博士。 先說微塵:佛告須菩提說: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依佛所說的「散空」,觀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為微塵,這微塵眾(眾即聚)多不多?
如果從革新來說,各家的修為方法亦無不是「革新的」,因為各家的修行目標最後都是轉凡成聖。 因此,竊以為呂澂、松本先生試圖以返本還源為如來藏學修行觀的特義而對之加以指責和否棄,確實有失公允。 事實上「人間佛教」一詞已曾出現在太虛的講稿中。 雖然在其六百多萬字的著作中,只有一篇在1933年發表的〈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有直接談到他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外,其餘大多是談涉佛教改革運動和「人生佛教」方面的文章。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ePub 電子書(測試版)
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 印順法師2025 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 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 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 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印順法師: 淨土與禪
闡明“大乘佛法”,是從“對佛的永恆懷念”而彰顯,並開展出“初期大乘佛法”各種法門菩薩行的實踐。 1971年,66歲,自傳《平凡的一生》出版,記錄一生出家、修學、弘法之因緣。 導師以為:“佛教聖典成立的實際情形,應有合理的正確認識。
歐陽竟無先生雲:「『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是以賴耶為不善因也。若非賴耶,無漏如何能為不善因耶?」《〈楞伽〉疏決》。 有關漢語學術界二十世紀以來研究《大乘起信論》的較詳細的情況,參黃夏年,〈二十世紀《大乘起信論》研究述評〉,《華林》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又見:《普門學報》第6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1年10月)。 無論歐陽等對《起信論》的否定者所宗有何差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即認定只有某一個教法纔是真正的佛陀教法或最殊勝的佛陀教法。 這種佛教觀,我曾分別稱之為還原主義(內學院、松本)和包容主義或判教式(印順法師)的佛教觀。 這兩種佛教觀在對待其他宗派的態度上雖有寬(印順法師)嚴(內學院、松本)之異,而無性質之別,即都是尊己而卑他的佛教觀。
印順法師: 般若經講記
法事過後,導師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全書》主編,全書至第二年四月編集完成。 自求充實,因此於初秋之際,往佛頂山慧濟寺之閱藏樓閱藏。 此一閱藏之處為導師出家以來所懷念為最理想的地方。 一年半後,為了閱覽三論宗之章疏,於民國二十三年(二十九歲)正月,到武昌佛學院(世界佛學苑圖書館)。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生前曾受政治迫害
同年秋天,於鄰近之中醫師家裡讀書,直至16歲夏天。 李元松,〈解嚴後臺灣佛教新興教派之研究──楊惠南教授訪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老師〉,《禪的傳習》,頁二五八。 釋印順,〈談入世與佛學〉,《無諍之辯》,【妙雲集】下編之七,臺北市,正聞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十版,頁一八六。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唸佛法門三特徵
或現代禪和恆毓不同意「四悉檀」作為「立敵共許」的基礎,也可提出更正確的佛教思想判攝準則,或重新判攝,否則缺乏依循的基礎點,再如何討論與延伸,似乎只是打迷糊仗,應無助於問題的釐清。 印順法師2025 印順法師 另外,印順法師對中國佛教強烈批判的重要關鍵之一是,中國佛教在家、出家一體同風的「說大乘教、修小乘行」(太虛大師語),覺得佛法常說的慈悲濟世精神與中國佛教界不相吻合 印順法師2025 印順法師2025 。 1969年(64歲),中央日報有《壇經》是否六祖所説的討論,引起論諍的熱潮。
語言不得實相,但在世俗心境的習慣中,也有他的彼此、同異、是非。 如東南西北,雖沒有定性,但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東話西,即是違反世間。 所以,隨順世俗而安立佛法,如來師子吼,常作決定說。 《起信論》雖然特別彰顯真如內燻的功用,但要藉此指責它的修為方法是惟「取給於己,不待外求」,卻是不近情理的,因為論主特意通過設問的方法來解答了這個問題。 《論》中一面說眾生悉具真如,真如能夠燻習無明而令眾生解脫;一面又說眾生有信奉與不信佛法、解脫與未解脫的區別。 有人對此迷惑不解,論主提出兩個理由加以回答,其中之一是: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
印順法師: 如來藏之研究
有相佈施,不能通達三輪性空,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 無論功德多麼大,總不過是人天有限的福報。 但如能以般若相應而佈施,將此佈施融歸於法性,迴向於一切眾生而同趨於大覺,功德即無限而不可思量。 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窮盡。 為了說明這個,佛便問須菩提說:你的意見怎樣? 南方、西方、北方的虛空,以及四維、上方、下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嗎?
(圖片:寬裕法師提供)慈航法師於民國四十三年農曆四月四日示寂於彌勒內院的法華關中,在臺灣住錫僅六年. 這六年的時間對臺灣的佛教而言,無疑的是最關鍵性的六年,從圓光寺的臺灣佛學院開始, 他努力地收留並攝受大陸來臺僧人,以他一貫慈悲、改革的精神,為佛教的僧教育鞠躬 盡瘁,並道成肉身,留下臺灣第一尊全身舍利,最為人稱頌。 臺灣第一除了以上的事實及對印順淨土的思想不滿外,這件事的發生基 印順法師 本上是極不單純的,其中牽涉到佛教派系的糾葛。 國府遷臺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印順、大 醒、李子寬先後來到臺灣,他們是代表佛教的改革派,與另一派圓瑛師傳統派門下慈航、 白聖(一九0四~一九八九)相互較勁。 來臺後歷任善導寺,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妙雲蘭若住持及導師,暨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妙雲講堂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