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南鹽場2025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該如何以傳統工法、最少的人為介入及最適當的整體規劃,整建出何種面貌的鹽田,這是土地公給我們的第一張考卷。 洲南鹽場曾經廢曬七年,鹽工們離開了,大自然的生命與力量卻在無意間悄悄進來了。 取得入場券後我們才發現,因多年日曬雨淋而淡化且龜裂的土地,缺乏適當維護照顧導致地表撕裂受傷,再也蓄不住海水,而地層下陷也讓鹽田低處不斷湧泉,原本具足產曬條件的大地變得陰陽失調。

傳統「天日曬鹽」目前有我們嘉義布袋洲南鹽場,及臺南北門井仔腳鹽田,均是臺鹽廢曬之後再由地方政府或民間推動復曬;運作十幾年下來,這兩處傳統曬鹽場除了能穩定生產提供食用鹽,也能提供參訪及導覽。 另外,七股鹽博館北側的十棟寮鹽田及安順的南寮鹽田,這兩處雖曾復曬,可惜因諸多因素,近幾年已無法正常生產。 布袋鹽場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後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範圍跨越嘉義縣的東石鄉、布袋鎮與義竹鄉,境內接收了十多個鹽田,其中包括了歷史可追溯至清朝的「新厝鹽田」(第三代洲南場)。 布袋鹽場成立後,其內設有掌潭、壽島、新厝、中區、北港及新塭六個場務所,並分為十個生產區,是臺灣在二戰後,產量最大的鹽場,鹽工及眷屬數量亦最多,直至民國九十年(2001年)才廢曬。 透過藝術觀點的引入與啟發,我們認為鹽田除了是產曬與教育活動的現場,也可以作為文化表演的舞臺與展場。 臺灣自鄭成功時代,便開啟了曬鹽的歷史,於臺南、高雄、嘉義等地區,因為寬廣的平原地形及穩定的天氣,所以有豐富的天日曬鹽文化,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高漲,臺鹽公司於2001年,將所有鹽場廢曬,改為進口澳洲海鹽,也將食用鹽全面改由苗栗通宵的電透析法製出結晶鹽。

洲南鹽場: 洲南鹽場

這樣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瞭解情況,希望可以盡快為您解答,再麻煩您了,謝謝。 Ans:天日曬鹽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技術,其實並不難懂;2008年剛復曬時,老鹽工也傳授了許多曬鹽的「眉角」。 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完整掌握各種條件變化,且精準、果斷、負責任地採取相對應措施,則真的需要從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判斷或成功操作中,累積屬於我們這一代「新鹽工」的實作經驗。

  • 於是,我們決定引用日本「藻鹽」的名稱與概念,在2018年底同步正式推出這兩款有杜莎藻特色的鹽品,分享給消費者。
  • 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完整掌握各種條件變化,且精準、果斷、負責任地採取相對應措施,則真的需要從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判斷或成功操作中,累積屬於我們這一代「新鹽工」的實作經驗。
  • 我們騎上單車到鹽村跟老人家聊天,迎著海風到漁港向剛靠岸的漁人採買海鮮;在青蚵仔嫂的屋簷下,自己動手剝鮮蚵仔;在生態養殖達人邱家兄弟的魚塭工寮裡,剝食現撈的蝦子;在內田慶和軒,十分鐘快樂玩北管;在豆豉店品嚐陽光與時間醞釀的傳統風味;在好美寮感受黑森林裡的神祕與安靜。
  • 全臺觀光工廠一覽表 從第一次接觸觀光工廠,發現是相當好的順遊行程,讓一年皆適宜的觀光工廠景點,增加旅遊的樂趣,也可以讓小朋友瞭解不一樣的產業,對於未來也有些幫助。
  • 整個曬鹵水、進池結晶、採收、烘乾、粉碎、色選與分裝等流程,雖然比較厚工,但這就是我們應該負起的產品責任。

民國89年(2000年),北門鹽場縮編為「七股鹽場北門分場」。 民國90年(2001年)北門結束人工曬鹽;但兩年後(2003年)的12月2日,臺南縣政府為發展觀光,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多元就業方案僱工在井仔腳鹽田復曬。 布袋鹽場鐵道系統大致成「T」字形,以布袋鎮臺鹽嘉義製鹽總廠(目前為生技三廠)工廠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分出幹線至北邊的一至五區,與南邊的七至十區,每區再分歧出支線深入鹽場內處。

洲南鹽場: 嘉義縣-布袋鎮

臺灣製鹽總廠在1995年民營化改為「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布袋鹽場廢曬後,設立「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嘉義廠」,並在2003年更名為「生技三廠」,而在廠區南側設有小型的嘉義鹽山。 廢曬的鹽田多未有大規模開發而成為了濕地,部分鹽田於2007年由內政部營建署評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布袋鹽田濕地。 由於附近的新厝仔是個鹽村,85年成立的布袋嘴文化協會一直努力推動社區再生,90年時布袋鹽場廢曬,老鹽工們離開了鹽田,差點斷送了這塊文化鹽田,索性在協會及各界的努力下,97年時鹽田復曬也讓老鹽工回來這片辛苦大半輩子的熟悉地。 事隔3年再次造訪,洲南鹽場的故事及特色性還是相當強烈,並不會因為再次造訪而覺得無趣,也未因為時間流逝而覺得環境衰退,鹽田風情依舊。

  • 有需要的會員,經地區康健中心網絡醫生轉介,則可參加政府資助的慢性疾病管理計劃及社區復康服務。
  • 霜鹽是冬天收成的,結晶細緻緊密,鈉含量高於鹽花,又不會如精製鹽般死鹹,富含海洋微量礦物元素,為食材帶來更豐富的鮮美口感,最適合做為日常菜餚烹煮使用。
  • 1920年3月,新塭倉庫改為「新塭出張所」;同年9月,布袋嘴支局更名為「布袋支局」。
  • 為減輕勞力,開始在鹽灘內鋪設輕便軌道,至民國 42 年 (西元1953年),布袋鹽場縱貫鐵路全部完成,民國 84 年 8 月 18 日老火車功成身退。
  • 1922年11月,改稱「臺南支局布袋出張所」,下設掌潭、新塭分室,管轄區域包含臺南州的嘉義郡、斗六郡、虎尾郡、北港郡、東石郡及高雄州澎湖郡。
  • 若不是來鹽場或是喫牛排,真的有點忘記鹽在生活中舉足輕中的位置,都漠視它的存在了。
  • 我們同時發現,澳洲與塞內加爾有著名的「粉紅湖」產鹽,後來也曾獲澳洲來的友人贈送一款粉紅湖鹽當見面禮物;另外,日本許多地方會以當地的昆布(即大型的藻類),與海水或添加海鹽的鹵水,一起熬煮成有豐富「旨味」(UMAMI)的「藻鹽」。

布袋土盤鹽田458甲土盤採鹵鹽田為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獲準開發,五年後(1943年)完工的鹽田,位在今布袋鎮南側,緊鄰野崎鹽田,負責供應布袋溴素工廠所需的鹵水。 北港子採鹵鹽田195甲土盤採鹵鹽田與布袋土盤鹽田為同時獲準開發與完工的鹽田,亦為南日本鹽業所有,功能也相同。 洲南鹽場 戰後成為布袋鹽場舊五區及第八生產區,一直生產到布袋鹽場關閉為止。 新塭土盤鹽田137甲土盤採鹵鹽田是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所闢建之生產工業用鹽的鹽田,位在布袋鎮新塭村東南邊,後來成為布袋鹽場第九生產區。

洲南鹽場: 【神鬼傳奇踩線團】(布袋嘴 洲南鹽場、祥發海鮮餐廳、建德宮火燈夜巡)

而曬鹽的過程,就是「蒸發」和「結晶」這兩件事,看似單純,其實是場耐力賽,隨著海水越來越鹹,曬鹽人就需要把鹹度變高的鹵水,透過溝渠一格格從鹽田往前移動,漸進、連動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堅持,如果今天下了場大雨,就得再等上幾天,才能恢復到原本的鹹度。 位於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是臺灣少數幾處還用手工天日曬鹽的鹽場。 洲南鹽場早在 1824 年闢建,但由於公部門政策轉變,​​在 2001 年廢曬,直到 洲南鹽場 2008 年蔡炅樵和團隊開始重建,才讓這塊土地得以逐漸重現過往製鹽風光。

洲南鹽場: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

日本「萬軒屋臺灣專賣店」盛大開幕,人氣伴手禮「神戶風月堂、祇園辻利抹茶捲」領軍4,000項日本直送商品讓你買到手軟。 和其他地區的鹽田一樣,鹽工幾乎已經被機械化曬鹽所取代,布袋的鹽業因此式微,偌大的鹽埕上已看不到曬鹽、採鹽的景象,而穿梭在鹽埕中的小火車,也早已功成身退了。 (3)曬鹽很重要的是曬高濃度的鹹水,也就是鹵水(波美25度,波美是計算鹹度的單位)。

洲南鹽場: ▋嘉義旅遊▋布袋.洲南鹽場~體驗二百年的鹽田風光

1915年3月,設立虎尾藔出張所新塭倉庫,打狗支局東港出張所的廳舍移築至新塭。 洲南鹽場2025 1920年3月,新塭倉庫改為「新塭出張所」;同年9月,布袋嘴支局更名為「布袋支局」。 1922年11月,改稱「臺南支局布袋出張所」,下設掌潭、新塭分室,管轄區域包含臺南州的嘉義郡、斗六郡、虎尾郡、北港郡、東石郡及高雄州澎湖郡。 1924年12月,獨立為「專賣局布袋出張所」,並增加菸酒專賣取締的業務。 小蒸發踩水還蠻有趣的,淺淺的水池裡底部還蠻平整的,鹽度自然是較大蒸發池還高。

洲南鹽場: 臺灣熱門目的地

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完整掌握各種條件變化,且精準、果斷、負責任地採取相對應措施,則真的需要從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判斷或成功操作中,累積屬於這一代「新鹽工」的實作經驗。 我們在復曬過程中發現,老鹽工的技術經驗雖然很豐富,可是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年來,洲南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產曬挑戰都不一樣;基本上可分為「曬鹽/曬好鹽/曬出有特色風味的鹽」三個階段。 採收後的鹽,由洲南鹽場的媽媽們手工挑出雜質,最後進行烘乾與包裝,雜質的挑除相當耗時耗力,需要相當的眼力與耐心,每包鹽都是員工的心血結晶。

洲南鹽場: Articles from 洲南鹽場-導覽手冊

該處鹽田位於北門區蚵寮聚落北邊,因附近的沙汕「王爺港汕」而得名。 日治時期由北門郡民蔡天祐等81人於大正八年(1919年)3月申請開墾,三年後(1922年3月)完工,部分由業主自行生產,另一部分則租給佃戶產鹽,直到昭和16年(1941年)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強制收購為止,戰後該鹽田則被北門鹽場接收繼續產鹽到民國89年(2000年)。 位於北門區永隆溝以北,永隆裏至蚵寮的鄉道西側,頭港大排以南網寮裏東南邊,因日治時期最早是「日本武德會株式會社」所開闢,又名為「武德會鹽田」。 洲南鹽場2025 該鹽田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3月動工,大正元年(1912年)7月完工,後來到了大正六年(1918年)8月轉售給板橋林家的林熊徵,隔年(1919年)12月又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戰後該鹽田則被北門鹽場接收繼續產鹽到民國89年(2000年)。 北門地區在清朝設有兩處鹽場(瀨東、洲北),且一直自清朝統治中期(嘉慶、道光年間)產曬到民國89年(2000年),因此當地鹽工有豐富的曬鹽技術,故常被其他新闢的鹽田聘僱去工作,成為許多鹽村居民的「原鄉」。

洲南鹽場: 北門鹽場

「透過烹飪讓生活、讓世界更美好」是 Cookpad 的核心理念,而 Cookpad 希望透過「餐桌到產地」的系列報導,和熱愛烹飪的你分享來自臺灣在地的好食材。 帶你從飯桌上的美味,回到食材的原產地,並看見這羣生產者的故事。 布袋小鎮上,我們一羣「海風日頭俱樂部」的朋友們思索著:難道這一切只能是一頁「無鹽的結局」? 至於每一格結晶池的產量,同樣也受到管理技術與氣候的影響;這道理正如同一個果園,每顆果樹產量不會一樣;同一棵果樹,每年的產量也不同。。 洲南鹽場 洲南鹽場的產能,內部條件是我們逐年提昇管理技術與硬體改善,外部因素則確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以我們的主力商品「霜鹽」來說, 產季的產量約8千公斤, 產季因受到霸王級寒流的影響,產量竟然只剩3千公斤; 產季努力回到約7千公斤, 產季因天候極佳,我們終於(12年來第一次)突破1萬公斤。

洲南鹽場: 土地公的三張考券:產曬、生態與永續經營

布袋在清乾隆時開始開闢鹽田,到了清道光3年的富鹽商吳尚新更開闢了鹽埕百甲,奠定布袋曬鹽業的基礎;到了日治時期,布袋的鹽場更為成熟,並使得當時的布袋港成為重要的鹽運港口,將布袋的鹽銷往中國及日本。 洲南鹽場2025 不過,現在我們認為,鈉含量越低的鹽,是越健康的鹽,所以,洲南鹽場的老鹽工們開始蒐集漂浮在水面上的鹽花,因為產量稀少,費功耗時,是日曬鹽中非常珍貴的極品。 除了鈉含量較低之外,也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與海洋中的微量元素,喫起來有比較豐富的味道。

洲南鹽場: 鹽田資料

昨日上午,龍江、新厝社區民眾聚集卿雲廟口,在「慶和軒」北管吹奏下,地方人士恭敬迎請神像,有人挑鹽擔、有人負責抬米粉、金紙等祭品,隊伍浩浩蕩蕩走到「洲南場」,舉行「重回鹽田,看見洲南場」開工典禮。 Ans:其實12年來,洲南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產曬挑戰都不一樣;基本上可分為「曬鹽/曬好鹽/曬出有特色風味的鹽」三個階段。 走過這段歷程,因為有公部門的信任與很多朋友的情義相挺,讓我們不必急著向商業化傾斜而亂了腳步,自信地尋回/創造洲南鹽場的老靈魂與新魅力。

洲南鹽場: 景點資訊

後來我們檢採樣本,諮詢嘉南藥理大學曾經研究過臺灣鹽田杜莎藻的賴雪端老師,在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確認有杜莎藻活動;她還告訴我們,杜莎藻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及葉黃素,已經有廠商開發為健康食品。 Ans:臺灣傳統天日曬鹽,只生產一種鹽,叫做「粗鹽」,可在廚房「食用」,也可以讓農漁工業「使用」;民國64年精鹽上市,則成為至今食用鹽主流。 過去老鹽工的產曬邏輯中,沒有「鹽的風味」這件事,消費者也通常覺得會鹹就好;但開放鹽品進口十幾年來,許多消費者與廚師漸漸發現,世界各國不同的鹽品,有著細微的風味差別,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料理方式來表現。 因此,洲南下一個十年,就是要以我們的技術,努力曬出有著臺灣風味DNA的海鹽。

是的,在土地上勞動的人,總期待豐收;在洲南鹽場從事整建與辦理體驗教學的我們,總如此期待著一年一度的主題活動——「謝鹽祭」。 洲南鹽場 每一年,我們不斷精心策劃各種認識、體驗鹽田與鹽村文化的趣味體驗闖關活動,以及原創的藝術展演;試著傳達,我們對於天地大自然的豐富賜予及感謝。 該處鹽田位在北門區永華裏,為清代來自佳里區龍安裏外渡頭(第二代瀨東場)的李、王、張三姓共140位鹽民於嘉慶23年(1818年)所開闢的第三代瀨東場,由業主們自行產曬。 日治時期後,在大正8年(1919年)12月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戰後則成為臺灣製鹽總廠的北門鹽場,產曬到民國89年(2000年)為止,共182年,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鹽田。 二次大戰結束後,此處成為布袋鹽場,由掌潭、壽島、新厝、中區、北港及新塭六個場務所管理,並將原有鹽田整理成十個生產區,繼續產鹽。 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開始機械化,使得鹽工數量逐漸減少,但由於最後臺灣鹽業仍無法與國外競爭,布袋鹽場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還是停止了生產,結束了此地約218年的曬鹽歷史。

其次,廢曬後的鹽田長出大片蘆葦、水草與野草,數不盡的吳郭魚漫遊在四通八達的溝渠,白鷺鷥、鷗科與鴴科水鳥在這裡自由覓食,甚至還有高蹺鴴在土堤上築巢。 洲南鹽場霜鹽,採傳統的天日曬鹽法,利用太陽日曬的溫差,蒸散出海鹽,大自然的奇妙做工,讓我們得到海洋的贈禮,收獲的粗鹽再經研磨、過篩,得到的就是美麗,潔白的霜鹽。 霜鹽是冬天收成的,結晶細緻緊密,鈉含量高於鹽花,又不會如精製鹽般死鹹,富含海洋微量礦物元素,為食材帶來更豐富的鮮美口感,最適合做為日常菜餚烹煮使用。 洲南鹽場 如果有機會來到布袋,可以安排住在布袋觀光漁港旁的布袋文創,就近可以到觀光漁市挑選最新鮮的海鮮漁貨及大喫一頓,觀光漁港裡的上品海鮮價格非常透明及公道,是個不用的選擇。

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表示,即日起進行二個月的施工整地,6月起將推出「鹽田工作假期」,開放民眾報名參與農村體驗,待雨汛期過後,預計今年底正式提供遊客「快樂鹽田心體驗」付費活動。 2017年6月,因為適當的氣候條件等因素交互作用,我們第一次正式曬出杜莎藻含量較明顯的「藻鹽」,2018年我們更採收了幾批「藻鹽花」;經邀請料理界多位主廚試用品嚐後,確認果真有風味上的特色。 於是,我們決定引用日本「藻鹽」的名稱與概念,在2018年底同步正式推出這兩款有杜莎藻特色的鹽品,分享給消費者。 第二階段的挑戰,就是如何曬出品質穩定的「好鹽」,其中比較大的關鍵是「洗埕」。 以前曬瓦盤鹽田的老鹽工,通常會採收3、4次之後再洗埕,排出殘留於結晶池中含鎂量較高的苦鹵及埕底泥沙。

熊貓車站

有需要的會員,經地區康健中心網絡醫生轉介,則可參加政府資助的慢性疾病管理計劃及社區復康服務。 我們發現,「粗鹽」是傳統天日曬鹽的基本款,雖然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如醃漬用),但要進入廚房成為日常料理用鹽,恐怕消費者的接受度不會太高。 以「霜鹽」為例,基本流程是以烘乾機先烘出水份,然後進行粉碎,接著再進入一部近百萬元的「色選機」,透過電腦微控鏡頭顯影、噴嘴挑粒等程序,汰選出細小的雜質砂粒(其原理就像是「電腦嘛也撿土豆」);最後,再以人工進行小包裝。 換言之,科學化的「氣象預報」數據及世代傳承的「產曬經驗」,是曬鹽人的兩大法寶。 產季雖然有限制,但透過庫存與加工,我們可以維持全年供貨(許多有產季限制的農漁產品,也是同樣透過保存、冷凍等技術,終年供應市場需求);以我們的主力商品「霜鹽」來說,2018年銷售量約5500公斤,產量仍高於銷售量。 Ans:臺鹽苗栗通宵的「精鹽廠」,當然是目前銷量最大的,其製法是先以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法來提昇海水鹹度,再以真空高溫乾燥蒸發來結晶。

洲南鹽場: 布袋鹽場(布袋鹽山)

另外,宜蘭有家同樣是工廠型態的海聖威生物科技,以海水淡化技術產製瓶裝水與食鹽。 Ans:布袋最早的鹽場是乾隆年間(1784)的「大田場」,但僅維持幾年就毀於林爽文事件。 目前我們營運的「洲南場」,是清道光4年(1824)由鹽商吳尚新與本地漁民共同闢墾;日治初期布袋鹽田面積87甲,隨後不斷闢建,戰後民國41年(1952)布袋鹽場共有鹽田1752甲。 但我們卻在逐年、逐步整建「新鹽田」的過程中發現,「老鹽工」所傳承給我們的勞動智慧與態度,其實只是安份守己整理鹽田、過鹵水、曬好鹽,彎下腰來收鹽、挺起肩膀來挑鹽。 我們騎上單車到鹽村跟老人家聊天,迎著海風到漁港向剛靠岸的漁人採買海鮮;在青蚵仔嫂的屋簷下,自己動手剝鮮蚵仔;在生態養殖達人邱家兄弟的魚塭工寮裡,剝食現撈的蝦子;在內田慶和軒,十分鐘快樂玩北管;在豆豉店品嚐陽光與時間醞釀的傳統風味;在好美寮感受黑森林裡的神祕與安靜。

但我們現在則是每採收一次就洗埕一次,避免埕底苦鹵與新導入的正鹵多次混合,影響鹽的風味;此外,以鹽收仔、畚箕等工具採收時,動作要放慢放輕,避免過度擾動鹵水與埕底泥沙,才能在第一時間就盡量確保鹽的潔白度。 消費者不易區別「一般食用鹽/精鹽」與「漁農工業用鹽/粗鹽」的來源差別。 簡單地說:清代臺灣人的食用鹽,是鹽田裡曬的「粗鹽」直接食用,農漁業用鹽也是;日治時期食用鹽則把鹽田產曬的粗鹽進行「粉碎洗滌」(北門、布袋各有一座加工場),而農漁業及工業依舊直接使用粗鹽。 重回鹽田的那一年,我們對未來只有一種藍圖式的規劃與想像,在「老鹽田」的歷史紋理上,這羣滿懷專業理念卻不識鹽田生產的「新鹽工」,企圖以各種抽象的文化符號來揮灑創意,自認足與當代文創生活價值對話。 此外四年多來,我們陸續邀請多位藝術家來駐村,希望透過不同的視野與媒材,發展鹽田環境與鹽村生活議題的多元性。

若不是來鹽場或是喫牛排,真的有點忘記鹽在生活中舉足輕中的位置,都漠視它的存在了。

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開始生產,二次大戰後成為布袋鹽場的第三生產區,繼續生產工業用鹽直到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毀於潰堤的洪水為止。 新厝土盤鹽田80甲土盤採鹵鹽田位在布袋鎮最北端,和掌潭土盤鹽田為同時覈准並同時生產的鹽田,也是南日本鹽業所開發,用途亦相同。 二次大戰後成為布袋鹽場第四生產區,為布袋鹽場生產到最後的鹽田之一。 新厝鹽田100甲瓦盤鹽田該鹽田位在布袋鎮新厝仔南側,為布袋鹽場歷史最悠久的鹽田,即清朝時所開闢的第三代洲南場,於日治時期又稱「布袋本島人鹽田」,昭和十六年(1941年)時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強制收購。 後來該鹽田成為布袋鹽場第五生產區,生產工業用鹽,也是布袋鹽場生產到最後的鹽田之一。

布袋漁、鹽產業盛行自清領時期,漁鹽滿布袋是過往美麗的榮景,西元1824年洲南鹽場闢建,帶動臺灣鹽田的「白金歲月」,經時代演進,臺鹽食鹽由自產轉為進口,民國91年(西元2002年)臺灣「天日曬鹽」畫上休止符。 氣候影響著島嶼上的每滴海水、每寸土地,有海風與陽光的助力,加上曬鹽人的經驗判斷,我們擁有了鹽田裡的一顆顆海鹽結晶。 霜鹽採收後,基本流程是以烘乾機先烘出水份,然後進行粉碎,接著再進入一部近百萬元的「色選機」,透過電腦微控鏡頭顯影、噴嘴挑粒等程序,汰選出細小的雜質砂粒(其原理就像是「電腦嘛也撿土豆」);最後,再以人工進行小包裝。

然而老鹽工與文史工作者的思考方向不太相同,經營過程中也發生過不少趣事。 鹽讓人著迷的地方,在於不同時間、地點、風土條件下所生產出來的鹽,形體和風味都會有所不同,甚至連食用方法也有差異。 「霜鹽」是傳統二十四節氣進入霜降至隔年清明間,氣溫低、日照短,海水慢慢蒸發而成的結晶,適合拿來炒菜、煮湯,在烹調過程中做「調味」使用。 因為「鹽不只是鹹味,還有風味!」,不同技術帶來「多樣性」的特色差異,不管是強調微量元素、健康天然、傳統智慧、地方人文,甚至強調風味口感,正好可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何妨讓廚房多幾款鹽,讓料理用鹽更有趣、更充滿驚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