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生活費差額」依公告110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192,000元乘以納稅者、配偶及申報受扶養親屬人數計算的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超過納稅者申報的全部免稅額與一般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合計金額部分,得自納稅者申報的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依公告107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171,000元乘以納稅者、配偶及申報受扶養親屬人數計算的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超過納稅者申報的全部免稅額與一般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合計金額(即基本生活費比較項目合計數)部分,得自納稅者申報的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財政部官員表示,今年底前將公告二○二○年度基本生活費,納稅人申報綜所稅,若基本生活費總額超過免稅額、一般扣除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以及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長期照顧及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合計數,基本生活費與比較基礎的差額就可以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國稅局說明,自去年1月1日起,將納稅者申報家戶基本生活費用總額之比較基礎,除原有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外,並納入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及儲蓄投資特別扣除,若納稅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超過上述比較基礎各項目合計總額,就是基本生活費差額,今年度報稅可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現行納保法規定,基本生活所需費用超過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及薪資特別扣除額合計數的「基本生活費差額」,得自納稅者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基本生活費每年皆會公佈、並每2年定期檢討;最近一次可能調整年度,即是今年12月底前,配合主計總處公佈的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若有提高,基本生活費也就會跟著提高。
長年服務民眾的記帳士就反應,對於很多單親、單薪家庭而言,每年納稅對他們的負擔很大——因為可以扣除的費用沒有與被扶養的人數成正比。 基本生活費提高後,整體受惠戶數將增為205萬戶,減稅利益也提升至96.57億元,相較去年來說,今年將新增27萬戶受惠、減稅利益可增加24億元。 2017年《納保法》實施以來,基本生活費一路由16.6萬攀升至去年的17.5萬,去年提高4000元,減稅利益就高達72.57億元,適用戶數也從179萬戶提升到184萬戶,推估今年基本生活費年增幅度高達7000元,創實施以來新高,受惠戶數可望再向上攀升,逼近190萬戶,減稅利益上看百億。 所以, 當每年的 基本生活費 提高時,直接就會讓部分納稅人在隔年申報所得稅時達到省稅的目的,不過,如果你只知道 2022年基本生活費 這個節稅方法的話,就有點太遜囉。 雖說如此,也有許多節稅的項目可以幫助納稅人少繳一些稅金,至於哪些項目適合自己,還真得花點時間摸索研究,畢竟每家每戶每年的狀況都不同,另外近幾年使用信用卡或是行動支付繳稅都有回饋可拿,也算是不無小補了,畢竟水電瓦斯跟稅務相關費用本來都是沒有給回饋的喔。 憲法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租稅收入是由政府透過預算,統籌運用,如建造公園、捷運、高速公路、醫院、圖書館等國家建設,人民雖依法納稅,最後仍然是人民受惠。
基本生活費: 納稅人權利保護依法有據,別讓權益睡著了
故以對一個年薪28.8萬元的24K上班族而言,扣除個人生活必要支出17.8萬元,以及上班所要負擔的成本12.8萬,三者相抵為負額,代表沒有經濟能力,國家就不會對你課稅。 假設陳家今年申報綜所稅適用稅率為12%,則基本生活費減稅效益為9,120元(7.6萬元X12%)。 若以去年舊制基本生活費額度17.5萬元計算,陳家基本生活費總額僅70萬元,公式差額為4.8萬元,按照綜所稅率12%計算,基本生活費節稅效益為5,760元,與今年額度相差約3,360元,今年報稅等於省稅3千多元。 財政部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公告2020年度基本生活費從17.5萬元提高到18.2萬元,等於每個人多出7,000元免稅額度、為歷來最大增幅。 綜所稅申報時,財政部有一套計算方式,以確認個人受「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保障不可課稅的「基本生活費」額度,有於計稅時減除。 主計總處今天公佈家庭收支調查結果,2020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32萬元,以此計算,2021年每人「 基本生活費 」,估為19.2萬元,比去年的18.2萬元,再增加達1萬元,將於2022年5月申報綜所稅時適用。
主計總處公佈2020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增至新臺幣32萬元,連動以此為調整基礎的納保法「 基本生活費 」,今年可望提高至19.2萬元,調幅再創新高, 2022年基本生活費 於2022年5月報稅適用,部分四口之家以稅率5%試算,有望新增省稅2000元,也使整體受惠戶數估增至逾205萬戶。 假設這位小姐和丈夫合併申報總收入140萬,扣掉免稅額和扣除額剩下40.8萬元,1家4口換算今年基本生活費差額10.8萬元,以5%稅率計算,今年得繳1.5萬元,而明年因為基本生活費調升差額來到13.6萬元,算出來繳稅額1萬3600元,兩者相抵能節稅1400元。 財政部16日正式公告,109年度基本生活費調升為18.2萬元,比前一年提高7000元,創下歷年最大調幅,而且明年報稅就能適用,預計205萬戶平均每戶減稅將近5000元。
基本生活費: 公告訊息
5月報稅季將至,今年報稅對納稅人而言最大的好消息,就是去年的「基本生活費」再度調升了。 對於多口之家而言,可望享受到更多的減稅利益,若以四口之家為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額,可比去年多4萬元,以稅率5%試算,可望省稅2,000元;而若稅率為12%,更可省稅4,800元。 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納稅義務人、配偶及申報受扶養親屬的財產交易損失(須檢附有關證明損失的文據),每年度扣除額,以不超過當年度申報的財產交易所得為限。 當年度無財產交易所得可資扣除或扣除不足者,得以以後3年度的財產交易所得扣除。 選擇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者,其財產交易損失僅得減除其個人之財產交易所得,不得減除其他人之財產交易所得。 舉例來說,假設一家五口雙薪家庭,夫妻年收入共150萬元、扶養三個國中子女。
- 【案例3】106年度納稅義務人張三之薪資所得為90萬元、配偶之薪資所得50萬元,另有銀行利息所得2萬元,扶養配偶、父母2人(未滿70歲)及2名未成年子女,採列舉扣除金額為26萬元。
- 再來看陳家的「免稅額+扣除額」比較基準,四人免稅額共35.2萬元(8.8萬×4),選擇採標準扣除額,有配偶者為24萬元,另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1萬元、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5萬元,合計65.2萬元,比基本生活費76.8萬元還要低,因此兩者差額11.6萬元,可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 阿進和玉婷育有2名就讀高中和國中的子女,一家4口的基本生活費共72.8萬元,免稅額35.2萬元、標準扣除額24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4萬元;將基本生活費減去比較項目後,差額為9.6萬元(35.2+24+4=63.2,72.8-63.2=9.6),因此阿進和玉婷的所得總額可以再減除9.6萬元。
-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表示,5月個人綜合所得稅報稅季節即將到來,配合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今年申報106年度綜合所得稅時有一項新措施,即納稅者的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不課稅。
- 在專業的照顧之下,阿公的身體慢慢恢復健康,精神也越來越好,現在又可以參加他最愛的社區活動。
- ♦民國111年9月14日發布,自112年1月1日起實施,每月基本工資調整為26,40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調整為176元。
-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大廠卜蜂日前召開法人說明會,對外示警明年上半年雞、豬肉極有可能短缺,財經專家阮慕驊則分析,卜蜂的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政府的超前部屬,只是限制業者的價格上漲,跟先前控制蛋價的做法一樣,到最後一定又會破功。
- 《中央社》報導,根據今年8月發佈的107年度資料,每人基本生活費用推算為17萬537元,四捨五入後為17.1萬元,較去年標準增加5000元。
我國納保法基本生活費精神是維持民眾自己生活、扶養親屬所需費用,不予課稅,費用標準是依主計總處「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計算,家戶平均所得會直接影響到該數值,若所得提升、可支配所得就會增加,連帶提高基本生活費。 基本生活費2025 納保法最主要的精神,在於維持納稅義務人及扶養親屬的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不予課稅。 而基本生活費的計算基礎,則是採主計總處公佈「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60%,為基本生活費(106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為新臺幣16.6萬元)。
基本生活費: 報稅月腳步近 會計師提醒三點不漏
而伊甸這些年來的努力,更獲得滿滿的迴響,每一位受到協助者的正向反饋,都是幫助伊甸持續前進、希望做得更好更多的力量。 伊甸基金會成立至今已40年,向來以「哪裡有需要、伊甸就在哪裡」的精神,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爭取權益。 根據2021年的數據,臺灣的新生兒僅有15萬3820人,是史上首次低於16萬,在人口持續負成長的情況下,臺灣又正在從高齡化國家朝向超高齡化國家邁進,家庭中的長照需求,勢必是每一個人在未來無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
基本生活費: (111年)綜合所得稅級距表 免稅額、扣除額、累進差額級距重點整理
而基本生活費則按照主計總處公佈最近1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成來計算。 依照過往情形來看,財政部會在每年12月公告實際估算額度,以利民眾下一年度5月報稅使用。 再來看陳家的「免稅額+扣除額」比較基準,四人免稅額共35.2萬元(8.8萬×4),選擇採標準扣除額,有配偶者為24萬元,另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1萬元、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5萬元,合計65.2萬元,比基本生活費76.8萬元還要低,因此兩者差額11.6萬元,可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為補足原所得稅製造成的缺失,保障每一個個人都能保有尊嚴的《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第1項規定,納稅者為維持自己及受扶養親屬享有符合人性尊嚴之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不得加以課稅,藉此設立了一道「基本生活費」的門檻,故民眾在試算所得稅時,可以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計算方式申報。 至於基本生活費不課稅的計算公式為,基本生活費總額減除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長照特別扣除額和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只要有差額,就可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 「基本生活費」是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納稅人為維持自己及子女等受扶養親屬享有符合人性尊嚴的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相關金額由財政部參照主計總處公佈的最新1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訂定。
基本生活費: 報稅停看聽系列4-基本生活費提高 四人以上小家庭受惠
依今年報稅標準,70歲以下者免稅額為每人8.8萬元、70歲以上者每人免稅額則為13.2萬元。 基本生活費2025 納保法2017年底上路,保障民眾「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免課稅,所謂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是依主計總處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所訂定。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0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32萬265元,其60%約為19.2萬元,也就是2021年度每人適用基本生活費。 財政部之前估算,《納保法施行細則》上路後約有149萬戶可享有減稅利益,但當時是以每人基本生活費16.6萬元計算。 《經濟日報》報導,安永會計師楊建華表示,只要「基本生活費總額」大於「免稅額+扣除額」時,差額部分,就得在綜合所得總額中予以扣除。
基本生活費: 之家一年基本生活費應多少? 財政部公佈解答
基本生活費用不課稅計算方式,以納入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此點受到不少外界質疑,也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強化稅務專業法庭設置、納保官身分獨立於稽徵機關,以及財政部是否滾動檢討等等。 國稅局內人潮滿滿,排隊民眾一個接著一個,每年5、6月份報稅季總是會出現一波報稅亂象,不過關乎納稅額的基本生活費額度有了最新調整,財政部16日正式公告,109年度基本生活費從原本17.5萬元調高為18.2萬元,創下歷年最大調幅,而且明年報稅就可適用。 另外,物價漲幅達到調整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與特別扣除額等門檻,民眾適用免稅或可扣除課稅金額提高,財政部估計明年總減稅利益為117.44億元。 若以育有2名就讀大學子女的雙薪4口之家而言,明年報稅可望省稅1,500元。 至於今年報稅六大扣除額包括標準扣除額12萬元(配偶合併申報則為24萬元)或列舉扣除額,還有儲蓄投資27萬元、身心障礙每人20萬元、教育學費每人2.5萬元、幼兒學前每人12萬元、長期照顧每人12萬元等特別扣除額。
但綜合《ETtoday》、《聯合報》報導,財政部今年8月底,預告修正《納保法施行細則》,研議修改基本生活費用中「扣除額」的計算方式,因外界無太大異議,決定維持預告版本,這項修法將在本週公告,正式上路。 根據預告的修法內容,未來計算基本生活費時,不再計入20萬的「薪資特別扣除額」,有利納稅人。 而根據《納保法》,「基本生活費」是依主計總處最近1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計算。 《中央社》報導,根據今年8月發佈的107年度資料,每人基本生活費用推算為17萬537元,四捨五入後為17.1萬元,較去年標準增加5000元。 蘇揆強調,鑑於國內疫情趨緩,政府將持續推出加薪、減稅、增福利、減負擔的各項措施造福國人。 以往當年每人基本生活費是由財政部在12月底前公告,隔年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適用,因此被視為是「減稅紅包」。
至於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財政部表示,本項特別扣除額是基於盈虧互抵原則,得自財產交易所得中扣除,與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無涉,因此原本就不宜納入比較基礎。 賦稅署副署長吳蓮英回應,這次納保法施行細則修正主要是衡平考量,根據司法院釋字第745號解釋意旨,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中,包含了賺取薪資收入所需費用的性質,不純然是基本生活費,但納保法的基本生活費概念,是指「基於基本生活需求」所支應的扣除項目,衡量之下,決定排除薪資特別扣除額,但納入身障、教育學費等四項特別扣除額。 該基本生活費差額8萬元可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綜合所得淨額為8.4萬元正數,應納稅額為4,200元。 相較於無基本生活費差額扣除時,綜合所得淨額為16.4萬元,則應納稅額為8,200元,足足省下4,000元稅額。 目前基本生活費機制上路約五年,其額度從2017年16.6萬元逐年提高,2018年為17.1萬元、2019年為17.5萬元、2020年18.2萬元、2021年為19.2萬元。 而基本生活費抵稅額度速算公式為「申報戶人數×基本生活費-免稅額-六大扣除額」。
基本生活費: 基本生活費調升 229萬戶受惠
財政部官員對此表示,納保法上路一年後,應向立法院財委會提出檢討報告,因此,財政部會視運作情況觀察是否達到立法目的,稽徵機關執行狀況是否公正,並確保納稅者的權利獲得保障。 而民眾也誤以為夫妻以為可以分開申報所得,不過,根據稅法規定,夫妻除了分居得以各自申報外,其餘都應該辦理合併申報,而報稅時可採取合併計稅、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3種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民眾每年5月都要申報個人綜所稅,但稅法多如牛毛,一般人未必都能搞懂,經常導致報稅時犯下錯誤,因此國稅局也根據往年民眾申報情形,歸納出常見的錯誤情況,提醒納稅人別因一時疏忽而受到補稅處罰。 今年5月報稅,免繳稅門檻和去(2021)年相同,若單身族只要年收入在40.8萬元以下就可免繳稅、雙薪夫妻頂客族若年收入低於81.6萬元也可免繳稅、雙薪家庭及扶養2名幼兒若年收入低於123.2萬元也達到免繳稅門檻。
基本生活費: 財政部「基本生活費」調高5千、排除部分扣除額:177萬戶「減稅」怎麼算? 3年前
財政部近日預告「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細則」第3條、第11條修正草案,修正納稅者申報家戶基本生活費總額的比較基礎,除原有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外,在特別扣除額部分,納入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以及儲蓄投資等4項特別扣除額,但將原本的薪資特別扣除額排除在比較基礎之外。 財政部今日公告109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8.2萬元,民眾明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適用。 基本生活費2025 為計算基本生活所需費用在綜所稅計算時,是否有被保障,財政部有一套對應公式,如果對應公式中的免稅額、扣除額合計數,低於「19.6萬元 X 申報戶內人數」金額,就可在報稅時,增加減除差額,以完整保障納稅人權益。 2022年調高基本生活費之後,「基本生活費總額」為57.6萬元(19.2萬×3),「基本生活費比較項目合計金額」為52.9萬元,「基本生活費總額」超過「基本生活費比較項目合計金額」4.7萬元,相較於2021年,可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扣除的金額更高,享有更高的基本生活費免稅。
由於基本生活費是以申報戶人數計算,一般而言,同一申報戶人數越多,就越有機會享受到減稅利益。 (中央社記者吳佳蓉臺北19日電)財政部公佈今年納保法保障不可課稅的「每人基本生活費用」為新臺幣19.2萬元,大增1萬元,將於明年5月報稅適用,帶動納保法受惠戶數來到229萬戶、減稅利益合計146.44億元,較去年新增21萬戶受惠。 阿光今年29歲,單身,基本生活費為18.2萬元,免稅額8.8萬元、標準扣除額12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萬元;將基本生活費減去比較項目後已沒有餘額(8.8+12+2=22.8,18.2-22.8=-4.6),因此阿光不能減除基本生活費差額。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申報扶養5歲以下〔民國102年(含該年)以後出生〕之子女,每人每年扣除120,000元。 經減除本特別扣除額後,全年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在20%以上,或採本人或配偶之薪資所得或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適用稅率在20%以上(選擇股利及盈餘按28%單一稅率分開計稅者亦同)。
基本生活費: 基本生活費 的標準如何計算?
今年即將過去,存股族已經開始關註明年的配息狀況,存股達人建議,別只以殖利率高低為標準,尋找獲利與配息穩定的標的、定期定額持有,長期績效必然可觀。 蛋荒從年初持續至今仍然未解,推升蛋價居高不下,在國內的賣場和傳統市場從每顆5元到10多元都有,近期物價連翻漲已讓民眾苦哈哈。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大廠卜蜂日前召開法人說明會,對外示警明年上半年雞、豬肉極有可能短缺,財經專家阮慕驊則分析,卜蜂的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政府的超前部屬,只是限制業者的價格上漲,跟先前控制蛋價的做法一樣,到最後一定又會破功。 【財訊快報/記者劉居全報導】宏達電11月營收3.89億元,月增27.1%,年減15.8%;前11月營收38.88億元,年減16.8%。 先前市場傳出宏達電虛擬實境事業部屢傳可能將出售或分拆上市,不過,宏達電對此傳言不做評論,同時強調明年上半年將有新品上市。
納稅者申報家戶基本生活所需費用總額之比較基礎,包括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部分項目(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及儲蓄投資特別扣除)。 至於其他條件皆與陳家相同,一樣採標準扣除額24萬元,儲蓄投資扣除額1萬元、教育學費扣除額5萬元,與前述免稅額合計起來,比較基準為91.6萬元,比起基本生活費115.2萬元還低,差額23.6萬元,可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相較於四口之家,可享有的減稅利益更多。 基本生活費 基本生活費2025 基本生活費 該局進一步說明,為了保障基本生活費用免予課稅,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不論採用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只要比較項目合計數不超過基本生活費總額,均會透過基本生活費差額來保障基本生活費不被課稅,且稅負相同。 財政部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公告2019年度基本生活費從17.1萬元提高到17.5萬元,等於每個人多出4,000元的免稅額度。 整體受惠戶數將增為184萬戶,減稅利益也提高至72.57億元,相較去年來說,今年將新增5萬戶受惠、減稅利益可增加11.88億元。 「在國際反避稅的趨勢下,執法單位對於營業稅及所得稅的調整與調查的力道加強,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無疑是平衡執法者的權力」納稅者權利保護諮詢會委員,同時也代表中華民國記帳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嚴秀琴委員表示,例如過去記帳士公會就積極反應在覈算基本生活費時,不應減除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希望讓民眾越來越能夠拿回主導權。
基本生活費: 個人交易未上市櫃股票之所得應計入個人基本所得額課稅
當年的宏碁歐洲事件,是宏碁主動認列歐地區過高的通路庫存,以及潛在的應收帳款,當季認列1.5億美元,等於當年度的43.5億新臺幣的損失,單季EPS-2.57元,也重傷宏碁營運。 以敦泰為例,第三季主動打掉了24.97億元存貨跌價及呆滯損失,第三季底庫存金額還高達70. 日期訂在12月22日(下週四),從後天(本週五)開始(12/16~20日)申購,每人每筆一次可申購2張,總計有6.3萬個中籤機會。
五七億元、受惠戶數也從一七九萬戶增至一八四萬戶;以今年基本生活費調漲七千元來看,將有更多民眾受惠,初估受惠戶數約二百萬戶,實際受惠戶數及減稅利益預計十月進行完整估算。 以四口之家為例,若適用基本生活費,明年報稅每人可以多減除七千元,四口之家就可以多減除二. 八萬元,若適用綜所稅稅率五%,明年報稅可少繳一四○○元;若適用稅率十二%,更可少繳三三六○元。 2017年9月,《納保法》的子法《納保法施行細則》公告時,規定「基本生活費」中的「扣除額」只計入「標準扣除額」和「薪資特別扣除額」。 《納保法》去年12月28日上路,其中的第4條,首次立法保障國家不可對民眾「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課稅,因此財政部將訂立「基本生活費」,部分民眾可以適用「基本生活費不課稅」。
而美系外資日前報告也表示,明年首季宏達電VR將兼具創新和價格競爭力,且在500美元至1,000美元將拓展新產品線,重申「中立」評等,目標價上看68元。 隨著電影阿凡達將於明日上映,VR相關題材再度引人注意,加上市場屢傳蘋果VR產品將於明年上市,而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2022年全球VR裝置出貨量約858萬臺,年減5.3%。 受惠於Sony PS VR2、Meta Quest 3等新產品問世,預計2023年VR裝置出貨量將回升至1,035萬臺,年增20.6%。 在臺灣正式成為高齡社會的這個階段,伊甸也提出了能夠同理照顧者、體貼失能者的完整老人服務內容,包括日間照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照顧者喘息服務、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甚至將層級拉高到以社區為關照對象,提供社區關懷、社區輔具站服務等。
基本生活費: 基本生活費調高7000元 200萬戶可省稅
國稅局表示,基本生活費是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所規定,不得課稅的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參照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的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所算出,2021年度為19.2萬元,每個申報戶的納稅者本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可以合併計算。 以4口之家計算,今年每人的基本生活費調升4,000元,明年1個家庭的基本生活費將多16,000元,如符合適用最低稅率5%,明年綜合所得稅至少可再省下800元;適用稅率為12%,更能省稅1,920元。 至於綜所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扣除額是否會調升,財政部將在今年底公佈。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天公佈2021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其中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32.6萬元,財政部按家庭收支中位數的6成,公告每人每年基本生活費,初估今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將調整至19.6萬元,較上年19.2萬元額度約增加4,000元,可適用於明年報稅,預計將有250萬戶受惠,減稅利益逾150億元。 「基本生活費」是根據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細則第3條規定,每個申報戶依據財政部公告當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乘上納稅義務者本人、配偶、受撫養親屬人數,計算出全戶基本生活費總額,這部分可以不列入課稅所得。 基本生活費是保障民眾「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計算方式則是依主計處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來訂定,2021年度計算出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19.2萬元,而財政部也在去年公告19.2萬元基本生活費可在今年(2022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扣除,比於去年18.2萬元多了1萬元,是歷年來最大調幅。
加上本週將修法生效的《納保法》子法《納保法施行細則》,預計將有177萬戶能因此減稅。 該局提醒,納稅者今(111)年申報110年度綜合所得稅即可適用基本生活費19.2萬元不予課稅。 110年度綜合所得稅自5月1日開始起跑,今年稅制主要有3大新制,包括每人基本生活費提高、個人出售未上市櫃股票須申報、房地合一2.0上路前出售預售屋也要併入綜所稅計算。 財政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依照主計總處公佈的2019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32萬265元計算,今年每人都有19.2萬元可保障不被課稅,於明年(2022年)5月申報綜所稅時適用,比上一年大增1萬元,為歷年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 承恩和秀妍育有1名5歲以下的小孩,一家3口的基本生活費共54.6萬元,免稅額26.4萬元、標準扣除額24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萬元、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萬元;將基本生活費減去所有比較項目後,一樣沒有餘額可以再扣除(26.4+24+2+12=64.4,54.6-64.4=-9.8)。
基本生活費: 基本生活費調高4千元 2023年報稅有小確幸
民視新聞/呂中漁、張庭翔臺北報導臺北市衛生局今天(12月12日)公佈,火鍋料抽驗查覈結果,包括撈王、海底撈和老四川巴蜀麻辣燙等通通上榜,其中撈王抽驗到的「青江菜」,還一口氣檢出殺蟲劑芬普尼超標46倍,對此撈王和海底撈回應,已經將這批次產品全數停用,並且更換進貨農戶,確保事件不會再發生。 臺積電6日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追加投資,從原本120億美元加碼到400億美元(摺合新臺幣約1.2兆),引發外界「淘空臺灣半導體業」的質疑聲浪。 不過德國媒體《每日鏡報》分析指出,臺灣晶片霸主地位難以撼動,並稱臺灣是地表最重要的地方,如果失去臺灣晶片供應,全球發展就會停滯不前。 【時報-臺北電】自行車廠巨大(9921)通知供應商延後票期45天的消息進展第二天,業界攤開巨大財報後坦言,巨大事件就是當年宏碁歐洲事件的翻版,而且不僅僅巨大一家的突發事件,而是臺股上市櫃公司第四季到2023年必須面對的會計問題,應收帳款、庫存金額、應付帳款都高得嚇人,只差在選擇在哪一季提列虧損,主動面對現實。 巨大第三季庫存金額高達374.9億元,比去年同期第三季258.7億元,多出了116.2億元,應收帳款達176.44億元,也比去年同期第三季130.45億元,高出45.99億元,在高庫存、高應收帳款的雙重壓力,凸顯出歐洲地區客戶財務及市場需求恐有未爆彈。 市場法人認為,巨大事件是2011年6月宏碁歐洲事件的翻版,只是宏碁當年主動提列庫存的損失,巨大則朝著財務操作進行,希望展延票期45天,但鉅額的高庫存,遲早得認列虧損。
基本生活費: 報稅季來臨 頂客族、海外工作者5大關鍵一次看
財政部公佈今年納保法保障不可課稅的「每人基本生活費用」為新臺幣 19.6 萬元、增加 4,000 元,明年 5 月報稅適用,將帶動受惠戶數來到 230 萬戶,單就基本生活費調升部分,減稅利益 15.07 億元。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公佈二○一九年「家庭收支調查」,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提高至卅. 官員舉例,若為一家五口,配偶兩人扶養大學及高中子女各一名及一名適用長照扣除額長輩。 2022年5月申報綜所稅時,該申報戶基本生活費總額為96萬元(19.2萬元x5人),超過該戶六大扣除額與免稅額總和82.5萬元,其差額13.5萬元可自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以適用綜所稅率12%而言,可再節稅1.62萬元,相比前一年多出6千元。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表示,110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2萬元,民眾於今(111)年5月申報所得稅時適用。 事實上,計算綜所稅時,可運用基本生活費的「差額」來減稅,簡單來說,只要基本生活費總額大於「免稅額+一般扣除額+特別扣除額」時,差額的部分就可以從所得稅總額中減除。
對照2021年,假設在綜合所得總額、特別扣除額等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這一家四口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額,今年可比去(2021)年多4萬元,以稅率5%試算,可望省稅2000元;而若稅率為12%,更可省稅4800元;若適用稅率40%,最高則可省稅1萬6000元。 特別扣除額部分,儲蓄投資扣除額每戶上限為27萬元,薪資所得扣除額為每人20萬元、身心障礙扣除額為每人20萬元、教育學費扣除額為每人2.5萬元、幼兒學前扣除額為每人12萬元,去年起新增的長期照顧扣除額則為每人12萬元。 基本生活費隨著《納稅者權利保護法》在2017年上路,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納稅人本人與受扶養親屬享有「符合人性尊嚴」的基本生活,因此針對基本生活費不予以課稅。 2.前項所稱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佈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並於每二年定期檢討。 基本生活費2025 勤業眾信稅務部會計師王瑞鴻表示,由於基本生活費是以申報人數來計算,一般而言,同一申報戶人數愈多,愈有機會享受到基本生活費的減稅利益。
每年財政部所公佈的基本生活費金額,是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規定,參照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的最近1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以其60%做為全國統一的基本生活費數額。 因108年度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302,887元,乘以60%後得出181,732元,取其整數即為18.2萬元。 財政部再度放送減稅紅包,將109年度綜所稅基本生活費調高至18.2萬元,預估將有205萬戶受益,又以扣除額較少、扶養人口數較多者最受惠,今年5月報稅即可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