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10大優勢2025!內含校本課程絕密資料

配合課題,在學科課堂適時加入相關的中華文化知識,如文學典籍的閱讀,文化節慶的介紹,歷史故事的分享等。 1.在學科課堂融入正向價值觀教育,配合課題,加入相關的價值觀,如「同理心」、「堅毅」、「愛」等,著重情意反思的引導,培育學生成為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兼具的新一代。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活動方式來看,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

  • 所以會看到美國和芬蘭,沒有出現中央STEM標準課程綱要,或是校外供應的教材套件。
  • 根據米倉國小校本課程架構中「綠意米倉」課程主軸,共有「河口野學堂」、「悅讀觀音山」以及「永續校園」三個課程主題,以下將以「河口野學堂」為例,分別從校本課程架構、跨域主題統整架構以及各年級主題及課程內容進行說明。
  • 本課程以生命故事導入,對孩子進行「認識生命、熱愛生命、創造有價值的生命」的啟蒙教學。

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小位於觀音山腳、淡水河畔,為一所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多元豐富之學校。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2025 近幾年,全校師生以「World 米倉,Keep Going」為學校願景,以「健康樂活」、「創新思維」、「在地關懷」、「全球視野」為學校的課程願景,以環境永續、資源永續及世代永續維永續校園之目標,據以擘劃系統化永續環境教育特色課程,以「環境美學」觀點營造校園空間,在親師生同心戮力深耕與實踐下,已為國內外永續環境教育之典範學校。 在優質中學階段,校本課程的目標是先建立學生好學、樂學、自學的態度,使他們能不斷探索思考、自我解難,迎接轉變,為他們在不同學習領域打穩學習基礎,例如特別加強學生雙語文能力及數學概念的訓練。 本校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於2007年度開始於一年級推行英語拼、讀、寫計劃。 在此計劃下,本校為一年級學生加編每週3節的英語拼音課堂,讓學生透過多元化及有趣的課堂活動,掌握英語的拼、讀、寫技能。

校本課程: 新北市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

本校一至六年級設第九節的輔導課,主要協助學習有需要的學生解決在學科上的學習困難,鞏固學科的基礎知識,教導學生掌握學科的學習技巧,改善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對學習有信心。 主題學習週一至六年級根據主題以跨學科模式,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深入學習主題內容,提學習效能,讓學生全面發展。 中文科設有「粵教中」班及「普教中」班,學生於一年級入學時,老師會評估他們的普通話能力,並考慮學生需要而開設「普教中」班。 校本課程2025 本校採用教育統籌局(2007年7月1日,教育統籌局改稱教育局,繼續負責教育政策方面的職責;而過往由教統局負責有關人力的政策,現由勞工及福利局負責)頒佈之課程,科目包括中文、英文、數學、常識、聖經、普通話、音樂、視覺藝術、體育、德育及公民教育、聖經及電腦。 (五)透整合學校內部及外部資源,引入社區人力、物力資源,鼓勵策略結盟,並結合鄰近部落、產業、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特色資源發展系統化亮點特色課程,奠定特色學校基礎。 課程是發展出來的,這是一本書闡述新課綱校訂課程中的跨域整合創新實踐的理念策略與作法的參考用書。

評量方式亦跳脫紙筆測驗的制式工具,依課程性質採取實際操作、小組合作、口語簡報、作品產出等方式衡量學生在課堂上知識、技能、情意態度各方面的表現。 為讓老師們能夠儲蓄開發課程的能量,本校於106學年度組成「跨領域X設計思考」教師社羣,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康仕仲教授蒞校,透過座談與對話,帶領老師們認識跨領域與設計思考的概念;校長、教務主任、組長及教師亦赴臺大參加設計思考工作坊,以實際操作其過程步驟。 校本課程 106學年度上學期末本校委託康教授的團隊為本校教師辦理工作坊,讓和平各學科領域的老師們實際體驗設計思考,從同理問題至原型製作的過程,老師們認真參與,在實作中逐漸捕捉設計思考理念的本質。 簡單理解,所有校本課程建構不能隨意自定目標和內容,必須先追溯當地、當時中央教育目標、課程總目標、相關學習領域目標,以及學科目標,再配合校本發展需要和學與教獨特模式規劃。

校本課程: 相關活動

確認可在校本課程中執行的目標後,進行課程與教學內容的調整,不管是新課綱或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都在強調參與和行動。 學校本位課程為一種草根式發展的模式,乃依據學校願景、課程願景及課程目標,透過全校教師不斷對話建構起來。 校本課程2025 在回應SDGs17項指標時,必須從校本課程的內涵逐一細膩的檢視,同時確認可以在校本課程中執行之目標。 米倉河口野學堂是從學校及社區環境問題發展出來的校本特色課程,因此,在初步以SDGs目標進行檢視和連結時發現,可以連結的指標至少有8個,從目標數量上來看,這樣的目標數讓人感到興奮,證明學校校本課程的規劃一直是朝向永續發展的願景而行,然而目標數的多寡並不是關鍵,能否確實透過行動實踐來達成我們所選擇的目標,纔是最重要的。

老師通過蒙特梭利教具,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及練習中鞏固和 本週主題相關的數學概念。 孩子們可以將數學中的抽象概念與現實的教具相結合,並學會專注、守規則及 與他人愉快合作。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STEM+ 教學課程」:小學至初中,校內融合課程,每級約18個課題,涵蓋科學、科技、數學三個範疇。 以「水」為議題,與姊妹校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及新民小學透過參訪共學,分享彼此在水與生態保育的學習經驗。 每年邀請社區居民、家長、校友會定期至淡水河岸淨灘,進行環境監控,並於學校及社區運動會發表護蟹宣言,於社區龍米路及淡水河岸豎立護蟹立牌,保護螃蟹。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體系「逆向設計」策略

4.學校每年均舉辦全方位學習週,並以不同的「正向品格」為級本主題,當中包括「自律」、「感恩」、「珍惜」等,希望學生走出課室,透過切身體驗,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感悟的道理,實踐出來,才能更透徹領悟價值觀。 課程方案實施前需要跟教師、家長溝通與說明,聽取他們對實施的意見,爭取他們的支持與合作以便作必要修正,這樣才能保證實施的效果。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也就是將書面的課程轉化為教室情境的教學實際的教育實踐。 實施過程中應作好充分準備,各方面協調溝通,也需要足夠的物質支持。

校本課程: 體育專項術科(體育班)

匯集了19位關心此一議題的專家學者前導學校與卓越創新用心耕耘的教育現場工作者的智慧,基於課程改革的使命和熱誠,從校本課程理論、發展脈絡、國際視野、在地觀點、未來建構、實踐與評鑑等建構校訂課程的理論架構與視野策略。 國文、英文與數學相關課程為針對所有班羣所開設,上、下學期課程相同,不得重複選修;物理、化學、生物與資訊相關課程為針對數理化與醫藥農班羣所開設,上、下學期課程不同,可上、下學期均修習相關課程。 校本課程 課程選擇有多種層次和方法,其中最綜合的選擇形式是課程計劃中的科目選擇。 大多數具備校本課程開發機制的教育系統都會為學校提供一系列供選科目清單,學校要從中選擇它們所要開設的少數科目。 通常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對選擇的原則提出一些規定和建議,學校也有權開設供選科目清單中沒有的科目。 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課程開發活動,它涉及課程目標的制訂、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

校本課程: 相關新聞

我們亦同時深受意大利瑞吉歐教育理念 及探究式學習 的啟發和影響,兩者均融入瑪歌瑞特教學風格,培育幼兒。 不少教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祕,其實,許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於無意識狀態罷了。 校本課程2025 也就是說,許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 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象我校請外籍教師開設的口語課等其實都是校本課程。 因此我們說,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參據總綱及領綱核心素養,發展學校課程地圖,發展領域、跨領域/科目的部定與校訂課程設計並實施教學與學習評量。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介紹一

再配合多元化及切合生活經歷的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內在動機和能力。 (三) 搶救失落,提高自信:東勢區原本是一個富庶的農業山城,經921重創後失去她原有的風貌,人口不斷流失與老化,人口總人數退居全市倒數第六。 獨特的大埔語客莊文化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在其他強勢文化夾擊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英文

與此同時,教師的課程知識得到積累,課程開發能力得到提高,即將約束在單個學科中的教師的專業特性擴大到學校教育的主體;將與課程有關的決策重點從原先的“上意下達”的方式轉變為教師之間的“討論”方式;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強了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主題學習周後,四至六年級延續主題學習,進行專題研習,讓學生就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選定一個研習題目,然後蒐集資料,對題目探入探索和討論。 戶外學習一至六年級為學生提供多方面學習場地,教師因應課題,安排學生出外參觀,進行學習。 此外,本校每年舉辦戶外學習日,學生就着課題在戶外進行學習,並完成有關課業。 圖書協作課一至六年級圖書館主任於中文及英文課節內與老師進行協作教學,每班每月有一至兩節課。

校本課程: 課程設計的形式和主題

本校根據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及校情,運用「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的策略,規劃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兼具且緊扣的校本課程,配合課堂內外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善用學時,得到整全的學習經歷,裝備學生,使其具備綜合能力及應用能力,迎向未來。 三、教育部國教署近期將針對彈性課程、素養導向教學等面向彙整105學年度國中小階段前導學校實施情形產出課程實施手冊,屆時可參考國中小階段前導學校課程規劃模式以瞭解議題融入課程之實際運作模式。 為符合本校招募教師與課程主題方向,除符合相關主題之學術課程外,藝能類課程,建議採公共議題融入式教學,雖然教師在課程的領導以藝能技藝為主,但可在課程當中透過專業課 程的觀點,適度與學員探討相關公共議題(政治議題除外),或引領學員直接參與公共事務。 Ø時間規劃: 每次3小時(週三下午),並以六週為週期,進行相關規劃 108入學高一新生均須撰寫自主學習計畫,逘入選相關充實性課程、或選手培訓計畫,再行修改自主學習計畫 彈性自主學習內容規劃 彈性學習開課範例 自主學習內容暨場地規劃… 透過建構腦圖,讓學生構思及組織寫作要點,提升學生在寫作方面的信心,從而建立成就感。

目前已經有《研究性學習》、《陶藝欣賞與製作》、《心理健康指南》、《勞動技術和指導》四門課程編寫出了《課程綱要》。 從校本課程開發角度而言,為了有效地推進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必須具備課程意識,形成相應的課程觀念。 三級課程政策的實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統的課程體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課程觀。

校本課程: 專業支援計劃

本校在構思教學設計時,加入平板電腦的使用,運用不同的應用程式,並透過電子學習平臺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的效能。 另外,本年度於四年級推行自攜裝置(BYOD)計劃,進一步發揮使用流動電腦裝置進行學習的優勢,提升教學的成效。 為培養及提升學生的自學精神及能力,本年度持續在一、四至六年級開展跨學科閱讀課程,以中文科的圖書閱讀作為主幹,配合其他學科的共同課題,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學習,學得有系統,學得有趣味。 校本課程2025 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課程補充材料可以是矯正性和補救性練習、報紙和期刊剪報、聲像材料、教學片和電影短劇、圖畫、模型、圖表、遊戲和電腦光碟等,這些材料有助於實現內在於正規課程中的課程目標。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選擇提供的補充材料,或者與同事一道合作開發,也可以獨自進行開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