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圖書資訊大樓正式對外開放並啟用,原「臺北圖書中心」、「商學圖書中心」和「人文圖書室」之圖書資料搬遷至新圖資大樓內的圖書館總館,而原設於人文大樓和商學大樓的臨時網路中心也一併遷入新圖資大樓內的資訊中心。 關於1945年曾短暫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的學校,請見「臺北帝國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2021年2月止,締約學校及機構總計共192間,締約國家及地區總計共38個,跨越五大洲,國際交流由國立臺北大學國際事務處專職負責,最新資訊可參考國際事務處詳細資料。 臺北大學資訊中心是TANet臺灣學術網路的成員之一,所屬的區網中心為中研院主節點,中心本部設置在三峽校區,民生校區亦有資訊中心之分部。 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經濟學系犯罪學研究所臺灣發展研究中心公共事務學院共有3個系2個研究所,以教授公共行政學、財政學、地政學、都市計畫為主軸,為創校院系之一。 臺北大學新聞社 Neuron News北大Neuron新聞社於2015年6月成立,是北大第一個以新聞傳播為主要活動的社團。
因臺北法商學院與臺中校本部相隔遙遠,使得校務推行較為不便,法商學院「獨立設校」的訴求呼聲也日益增加。 經於1986年獲得教育部同意選定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為新校區,並於1992年經行政院覈准「國立臺北大學發展計劃」。 1993年教育部覈准「國立臺北大學籌備處」成立,由郭崑謨教授擔任籌備主任委員,進行臺北縣(今新北市)三峽校總區的籌備工作。 1950年5月,因國軍在舟山戰役作戰失利,近十萬軍隊撤退來臺、沒有營房可住,必須暫借北市各男子中學教室,故行政專校遷往臺北市忠孝東路,暫借臺灣省立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舍授課。 嗣於1950年8月,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撥款支持下,覓得臺北市長春路113巷(今合江街53號)現址興建校舍,從此行政專校師生得以奠定日後永續發展之基石。
國立臺北大學: 學術期刊
2000年2月1日,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正式脫離國立中興大學,獨立為國立臺北大學,首任校長為李建興博士。 2001年11月三峽校區第一棟建築物人文大樓完工,同年也增設民俗藝術研究所、古典文獻學研究所。 2007年9月社會科學學院大樓落成、2009年8月法律學院大樓、公共事務學院大樓落成,至此,除進修暨推廣部外,所有師生均遷入三峽校區。 法商學院院址為原行政專校校址,在今臺北市合江街53號東西兩側;在合江街53號東側者簡稱東院,為當年行政及教學中心,建有大禮堂、圖書館、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教職員宿舍等校舍。
「補植的地方在法學院和商學院前面,臺北大學自法商學院起家,由法商學院的畢業校友捐助樹種,更顯得別具意義。」欒樹養成後,提供師生觀景和休閒遊憩重要場所。 國立臺北大學2025 探討大專院校在ESG的角色,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陳子豪認為,深耕研究創新能量、發展永續教育宏圖、強化永續治理與實踐、發揮永續校園領導力,將是大學在永續議題的重要功能。 為了服務北大教職員及學生,恩主公醫院對學校人員有提供健康檢查優惠,在校內健康中心平日也有提供門診服務供學生使用。 法律學系比較法資料中心公法研究中心民法研究中心刑法研究中心法理學研究中心財經法研究中心勞動法研究中心國際法研究中心電機資訊學院成立於2007年,下設3個系,以教授電腦科學、資訊科學、電機工程學、通信工程為主軸。
國立臺北大學: 校園精神
「對母校的關懷,是校友們念茲在茲的事。大學的生活往事,也充滿在每個畢業校友的回憶中。」從臺北大學創始過程談起,細數建校和遷校的過往事蹟,張平沼榮譽理事長參與了臺北大學創立過程的重要時刻。 他認為,學校遷來三峽,加上週邊居民漸次移居,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臺北大學城」,這也是臺北大學的特色。 「一定要讓臺北大學櫻花林,成為臺灣絕佳賞櫻處所,讓臺北大學成為知名景點。」基於相同理由,捐助欒樹也是為了讓校門景色更加完善。 國立臺北大學出版社成立於2008年,是教務處轄下設立機構,並設置編輯委員會負責著作出版相關事宜,出版方向為法學、商管、人文、社會科學、公共事務、電資等六大領域之學術研究成果,目的為提昇北大的學術地位,促進知識傳承,並強化教學品質和讀書風氣。
- 在行政專校、法商學院時期,為培育臺灣省實施地方自治所需之各級地方行政幹部,所以北大各學術單位亦多與政府各機關部門對應,如財政學系、公共行政學系、不動產學系(地政學系)系等,皆為少數北大特有之學術單位。
- 國立臺北大學正式成立後,校本部遷往三峽校區,形成現在共三個校區的規模。
- 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應用外語學系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師資培育中心社會科學學院共有3個系1個研究所,以教授社會工作、社會學、犯罪學、經濟學為主軸,為創校院系之一。
- 中興大學成立後,雖屬同一大學,然而實質因地理區隔和實務運作所需,仍維持當時臺北校區(原省立法商學院)與臺中校區(原省立農學院)之編制與行政體系,人事、經費預算均分別編列,只是教務、訓導(今學務)、總務等行政單位改稱分處、分室、分館,除校務部分與校本部連結之外,各項院務執行仍維持一定的獨立性。
- 審視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政策對企業經營的風險與機會,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曾於哲特別點出,關注歐盟邊境碳調整機制、重視企業ESG績效與資訊揭露透明度、導入並強化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與SASB永續會計準則品質等,會是重要課題。
- 「現在健康年齡和生命週期差了十歲,簡單來說,就是後面十年都需要面對醫療照護。」目前恩主公醫院正積極進入社區,例如和大學一起舉辦活動,以及醫護人員主動到府關懷長者。
1952年秋,應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之請增設司法行政科(今法律學系),於1955年改制為省立法商學院法律學系,最後在2000年成立法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 現下設有學士班(分設法學組、司法組及財經法組)、碩士班(分設一般生組及法律專業組)、博士班以及進修學士班。 國立臺北大學 目前節目已在各大Podcast平臺上架,請搜尋「腦內啡發燒星球」。
國立臺北大學: 校友
北韻獎是國立臺北大學吉他社所主辦的全國歌唱大賽,初賽在3月左右舉行,4月底5月初則舉行決賽,為國立臺北大學學生活動中的指標性大型全校活動。 共有大學組獨唱組—國臺語組、獨唱組—外語組、重唱組、創作組、高中獨唱組;另外有三特殊獎項:人氣獎、最佳詞曲創作獎、最佳伴奏獎。 瘋_北大瘋_北大校刊,隸屬於北大學生會新聞部,一個月為一期,內容包含國際時事、校園專題、學權與申訴管道。 一期學生宿舍:皓月樓(女生宿舍)、曉日樓(男生宿舍)、繁星樓(研究生宿舍)。 國立臺北大學 目前皓月樓一樓部分空間開放外包廠商設立「新北市私立童妍幼兒園」,最大收容量為90位幼兒,並優先服務校內教職員工生子女,其餘名額提供予社區居民子女報名。 其中甲種招收在大陸曾就讀大學的肄業生,修課一年即可結業;乙種則是高中畢業生,必須修讀兩年。
國立臺北大學: 三峽校區場地
初名「臺灣省青年服務團附設行政人員專修班」,之後改稱「臺灣省行政人員專修班」,再改稱「臺灣省行政專修班」。 專修班成立之初,共設置三科四班,其中教育行政科分一年制、二年制,還有二年制土地財政科、以及二年制財政行政科。 學生成員除了經過甄試通過的青年服務團成員外,也開放其他管道入學,後來再增加港澳地區僑生。 關於1945年曾短暫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的學校,請見「臺北帝國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於2019年4月19日簽署合作協議書,雙方未來將共同進行災害風險評估、防災調適、國土防災韌性等相關研究,並期待以政策研究為專長的臺北大學,更能提出跨領域與前瞻性的建議。
國立臺北大學: 臺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
2018年10月22日簡易多功能場館(崇越館)正式啟用,為三峽校總區第一個完工的室內體育場館,結束校本部自臺北校區搬遷以來18年沒有室內體育場館的日子。 2019年2月21日綜合體育館暨學生活動中心全區正式啟用並營運,其中包含北大的第一個游泳池,宣告三峽校總區所有室內體育場館均已投入使用。 2014年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納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成為結合文、法、商、管理、生醫、設計、工程、海洋科技的全面性大學系統。 2015年,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更名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原古典文獻組併入中國文學系並取消民俗藝術組。 中興大學成立後,雖屬同一大學,然而實質因地理區隔和實務運作所需,仍維持當時臺北校區(原省立法商學院)與臺中校區(原省立農學院)之編制與行政體系,人事、經費預算均分別編列,只是教務、訓導(今學務)、總務等行政單位改稱分處、分室、分館,除校務部分與校本部連結之外,各項院務執行仍維持一定的獨立性。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首任院長,仍由原省立法商學院院長週一夔教授擔任,其後繼任院長依序為左潞生、龍名登、何伊仁、張書文、陳聽安、陳文龍、郭崑謨、黃東熊及吳森田等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 圖書館系統
國立臺北大學前校長侯崇文表示,該校7千位學生已在去年全數搬至三峽新校區,加上教育部也同意將1.3公頃的合江街西院校區,亦即該校「發源地」續撥使用,校務會議已投票通過將東院校區交由教育部統籌使用。 國立臺北大學2025 2009年,臺北大學與臺北醫學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等三所專業型異質大學倡議共組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是臺灣第二個大學系統,同時多方展開合作計畫,開放三校各學系相互雙主修、輔系,為全臺各大學系統首創,另該校亦於此年度起,開始入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國立臺北大學 2010年9月,在時任臺北縣長周錫瑋、校長侯崇文,以及通識中心教師師朱彥華的推動下,臺北縣政府簽署同意三峽校地無償撥用,至此終於取得三峽校地完整管理權,使圖書資訊大樓得以興建。
國立臺北大學: 學院系所
國立臺北大學創新創業中心成立於2014年,是由前校長薛富井先生所策劃創立,其主要目的為推動服務創新、促進數位人文創新和培育臺北大學創新事業團隊,期望打造一個能立足在地,又具國際視野的優質校園環境,並承擔起培育研發創新人才的社會責任。 整個中心實體空間共分成三大區塊,分別是「創新中心」、「創業基地」和「多媒體製作中心」,提供予有登記的北大團隊使用。 目前中心設置在圖書資訊大樓B1,未來預計將擴大中心規模到臺北校區設置,以提供更充足的空間和設備使學校在創新發展方面更加的完善。 音律電機資訊大樓:由「電機資訊學院」各系所與研究單位使用,全棟為校友周禮復(音律電子公司創辦人周禮復與呂惠清夫婦都是臺北大學前身法商學院的校友)以實物捐贈方式捐贈大樓,並感念已故院長劉萬榮的情誼,故設有周禮復名譽博士紀念廳與萬榮講堂,於2019年9月25日正式啟用。 設計理念上,鳶字是整體意象,搭配形狀類似於早期資訊時代當時 punch card 開窗的設計,便能夠融入位在三峽的校園景觀地理。 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創立於1955年8月,由「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及「臺灣省行政專修班」合併改制而成。
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現在健康年齡和生命週期差了十歲,簡單來說,就是後面十年都需要面對醫療照護。」目前恩主公醫院正積極進入社區,例如和大學一起舉辦活動,以及醫護人員主動到府關懷長者。 行政院主計總處修編之支出標準及審核作業手冊,網頁已置於該總處全球資訊網首頁/主要業務/政府會計/內部審核項下,請查照。 「種樹,不僅僅只是種樹而已。」校長強調,除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傳統意義之外,呼應當前各界對永續議題的重視,重整校內植栽,更是逐步邁向永續校園、零碳排和碳中和的具體作為。 審視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政策對企業經營的風險與機會,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曾於哲特別點出,關注歐盟邊境碳調整機制、重視企業ESG績效與資訊揭露透明度、導入並強化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與SASB永續會計準則品質等,會是重要課題。 淨零轉型問題,從能源、產業、生活和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以及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兩個治理基礎著手,共同迎合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
校旗以學校校徽配色為主軸,並以大鳶振翅,翱翔天際為概念,加上國立臺北大學之字樣鑲嵌其中,而構成校旗設計。 透過這次迎新宿營活動,在境外生們透過團康遊戲的過程中熟悉彼此,由團體行動來打破沉默與羞澀、更加熱絡,並藉著已熟悉臺灣和校園環境的學長姐們的經驗傳承,讓在異鄉求學的新生們能更快排除心中不安情緒,更有勇氣展開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在藝術文化與媒體界方面,北大也誕生了許多知名作家、藝術家、表演家、主播以及評論家,兩岸三地演藝圈內,亦不乏北大校友。 一樓室內為籃球及羽球混合場地,二樓為看臺座位區,地下一樓則為桌球室。 中,由於是新興社區的的關係,所以校園周邊都是完整棋盤格式的林蔭大道與大量的新住宅社區。
在2017年4月18日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作簽約,以結合雙方在企業永續與企業社會責任之影響力,製作「臺灣永續價值指數 TWNSI」,並為企業解決CSR人才缺額問題,辦理CSR相關專業課程及證照訓練,也投入「TCSA臺灣企業永續獎」志工評比工作。 木藝教室是由懷德居基金會實物捐贈,可提供學生社團活動及展覽之空間,並有效提升全校師生之藝術氣息及對木工文化之瞭解。 臺北大學設有七個學院,以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為主;電資學院方面,以研究電腦科學、電機工程學及通信工程為主。 梅樹月系列活動旨在紀念與傳承三峽在地前輩畫家李梅樹教授熱愛鄉土的人文精神。 在過去國立臺北大學尚未改制前的「中興法商」及存在著北韻獎的前身「興韻獎」。 在國立臺北大學改制後,興韻獎也改為「北韻獎」,並且重新計算歷史。
自第二年起,甲種學生結業後,從此專收二年制學生,後來又因應部分新增科別課程設計,再增設三年制。 其更動科別為民政科改為普通行政科;計政科改為會計、統計科;地政科改為土地行政科;惟財政科仍沿舊稱。 日拜訪國際處,林文一國際長歡迎遠道而來的貴賓,牛津大學是第一個解封後來訪的英國學校,意義非凡。 除了介紹本校領域特色,也提出幾個可能的未來合作藍圖,包括赴外短期研習,以及和牛津大學合作辦理北大牛津營,讓牛津大學走入北大校園,以國際在地化的方式將國際移動力最大化。 從校友的立場說明,他認為,學校發展得愈好,畢業的校友們會更有光榮感,也更願意回饋母校。 從法商學院到現在已歷七十餘年,已有諸多優秀校友,「請大家記住,校友以母校為榮,母校以校友為傲。」此次捐贈意義在於拋磚引玉,期望更多校友共同出力,讓學校未來更為茁壯。
國立臺北大學: 行政單位
中心的前身是國立中興大學臺北進修部,於2000年2月國立臺北大學成立後,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進修暨推廣部」,雖然名稱有所變易,但在辦理夜間大學教育與進修學士班方面,是於臺灣地區各大專院校中歷史最悠久之國立大學,已為國家培養無數棟梁之材。 國立臺北大學2025 2016年7月28日,恩主公醫院與國立臺北大學雙方,簽定學術合作合約,共同推動產學合作與交流,運用產官學研資源,以增進學術研究與業界實務運作契合,結合人文科學、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的資源。 自2017年開始,恩主公醫院與學校合作開設相關之通識課程,更與該校社會工作學系新開「老人多元照護」課程,並由高齡領域之多元實務專業者和醫療專業師資羣共同教學,以利長照政策推行與服務資源認識。 另外自2018年起,院方也承租學生宿舍曉日樓地下室空間成立「恩主公健康學苑」,作為社區健康照護據點,促進整體社區健康。
國立臺北大學: 三峽校區(校本部)
合江街53號西側者簡稱西院,最初建有運動場,其後陸續興建圖書館、社會科學館、行政大樓等。 其中興建社會科學館之經費,即端賴學校師生及校友捐助方得以完成。 法商學院除招收四年制之各學系新生外,亦奉準成立夜間部,為中華民國第一所大專院校開設之夜間部(為今進修暨推廣部)。
中心的前身是國立中興大學臺北進修部,於2000年2月國立臺北大學成立後,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進修暨推廣部」,雖然名稱有所變易,但在辦理夜間大學教育與進修學士班方面,是於臺灣地區各大專院校中歷史最悠久之國立大學,已為國家培養無數棟樑之材。 1961年7月,「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與「臺灣省立農學院」合併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 中興大學校本部設於臺中市原省立農學院校址,並同時增設理工學院,法商學院仍在臺北市原址,此即「中興法商」的名稱由來。 1969年中興大學復增設文學院,1971年8月中興大學改隸為國立中興大學,隸屬教育部,陸續增設生命科學學院等,成為一所綜合性的國立大學。 行政專修班班址初設於臺北市中山北路臺灣省青年服務團內(今臺北市中山足球場現址),其後隨臺灣省青年服務團遷往臺北市大直北安路今臺北市立北安國中現址,其後又增設普通行政、社會教育和工商管理科三科。
國立臺北大學: 校區
國立臺北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在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內形成兩大校友集團,有所謂的「北大幫」與「政大幫」之稱。 眾多,多活躍於政府及工商業等相關領域,包含擔任中華民國政府及外國政府的重要官職;大中華區各大企業的管理階層;多位學術界人士,均常見北大校友擔任要職,對臺灣社會具有貢獻。 東吳大學合楓學舍:位於合江街53號原女生第二宿舍和女生第四宿舍,在2012年時賃予東吳大學作為該校大一女生宿舍使用,已於2021年因租約到期中止。 東吳大學合江學舍:位於合江街53號的原女生第一宿舍,在2011年時賃予東吳大學作為該校大一女生和大一男生宿舍使用,已於2021年因租約到期中止。 東吳大學合樂學舍:位於合江街55號之1的原男生第一宿舍,在2017年時已租賃予東吳大學作為該校大一女生和大一男生宿舍使用。
國立臺北大學: 創新創業中心
在初創之際,大部分以刊物的形式報導新聞,兩個月為一期,之後目標是一個月一期;內容包含時事議題、校園資訊、藝文活動等等。 北大附中選址過程曾考慮首選明德高中、文山國中,由市立高中改名所花費的經費與資源最少,然遭北大居民反對,認為太遠而名不符實。 藉由臺北大學的資源與招牌,希望打造像是政大附中或是師大附中的指標性高中。 懷德居文化基金會木藝教室:木藝教室由懷德居基金會實物捐贈,可提供學生社團活動及展覽之空間,並能提升北大學生之藝術氣息及對木工文化之瞭解,此案在2017年8月正式動工,於2019年6月29日落成並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