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8大好處2025!(小編推薦)

以上皆屬違法行為,一經發現本網站將會立即終止為您提供的服務,並立即提報相關單位協助處理,以保障其他合法使用者之權益。 20歲的大學生小美一個人上來臺北唸書,因為考試壓力大,加上在社團被排擠、跟家人的關係也不好,出現憂鬱、焦慮的狀況,常常在晚上打給男友哭訴、甚至一邊哭一邊割腕。 男友壓力也很大,雖然很愛小美,卻在每天擔心小美狀況的情形下,自己也出現失眠、焦慮的症狀,於是帶小美就醫。 除了日常的陪伴與相處的方式外,在自己無法負擔、無法負荷的情況下,千萬記得你還有外援啊! 除了親友的協助外,有一些互助團體與相關的機關可以諮詢,最後也還有心理師在守護著你們。 主要是因為憂鬱症患者常常不覺得自己有罹患憂鬱症,儘管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患者們仍努力維持一般生活運作,也因為如此周遭親友們很難察覺出來。

  • 想要幫助對方好是很自然的反應,但切記態度不要太強勢,也不要急切地想提供建議。
  • 面對精神疾病不但對患者來說十分困難,其實對於其家人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 這類對話只會讓當事人覺得你無法感同身受。
  • 過度參與極有可能帶來痛苦後果的娛樂性活動(例如汲汲於無限制的購物、輕率的性活動或者愚蠢的事業投資等)。
  • 當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病識感不佳,不認為自己情緒生病了,同樣容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 而本網站或相關連結網站所刊載內容或建置連結之網頁或資料,均由被連結網站所授權提供,本網站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絕對不是每一個外表看起來很活潑、快樂的人,就絕不會罹患憂鬱症。 楊聰財醫師表示,陪伴憂鬱症患者,最重要的並不是「能給對方什麼幫助」,而是「對方需要什麼」,簡單而言就是「同理心」,換做實際的行動,就是傾聽、陪伴、帶動。 真誠的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聽對方說,適度的附和,並做適當的帶動,如鼓勵對方走走。 記住,關鍵在「對方現在需要什麼」,而不是「需要對方做什麼」。 一名20歲女大學生,男友陪同就診,在門診主訴憂鬱、焦慮、哭泣、常有負面悲觀想法、失眠、翹課、無法參加期中考,經常整晚和男友哭訴,甚至出現割腕行為。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心理層麪包含的面向很廣,從性格特質、容易負面思考、悲觀性格、易害怕、易焦慮、自我不滿意、生活壓力、人際關係破裂、婆媳不合、夫妻衝突、親子問題、重大創傷、負債、失業、工作不順遂、親人過世、重大疾病導致等等的因素都可能會引發憂鬱症。 研究顯示,男性在面對問題時,傾向尋求解決方法、提供建議、給予忠告並試著找出答案。 女性則傾向感同身受去處理問題,發表充滿同情心的意見、詢問對方的狀況、花較多時間傾聽而不是直接給予建議。 所以,男女溝通方式相當不同,需要了解異性話語中的涵意,才能跨越性別的界限,做更有效的溝通。 即使接受了治療,我們也會有感覺非常糟糕、甚至生不如死的時候。 但是,記住自己曾經感受良好的時刻,這樣我們會知道抑鬱帶來的痛苦不會是永恆的,而自己有能力感到快樂。

目前對於導致憂鬱症的原因,還沒有被完全釐清,生理上的因素,和社會上的因素可能都會造成影響。 本網站不保證相關服務之絕對安全性及無瑕疵無失誤。 您瞭解任何網路資訊的傳送都有可能遭到攔截或盜用,因此本網站不能也無法保證本網站之網站本身、網站伺服器、或本網站與使用者間相關的電子郵件傳輸絕無病毒或有害程式。 您必須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可能產生的任何風險。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相處模式 2 自己心理要健康

也有不少研究顯示,良好的宗教信仰是有助於憂鬱症改善的。 不過也提醒應以「良好價值觀」做為信仰基礎。 因此若鼓勵患者接觸宗教信仰,可多與對方聊聊近況,傾聽並瞭解是否真的對患者有所幫助。 憂鬱症患者最希望的就是身旁的人不要有因同情等因素出現的改變,在陪伴上除了言行多點同理心,保持現況即可。 也適度的保持距離,避免自己一肩扛起,認為對方是自己的責任,畢竟自己不是醫生,能力有限。 在同理的陪伴時,適度鼓勵對方發展興趣、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伸出援手。

企圖自殺這樣的狀況很常出現在躁鬱症患者中。 在 reddit 上的一個網友寫道,當他翻閱過去的日記,看著還沒有患上抑鬱時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感到那時的自己彷彿是「徹徹底底的另一個人」。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2025 有研究支持了這個說法,認為抑鬱發作會改變一個人的人格,並且這部分改變成為了抑鬱再發作的誘因,這種改變被稱為「人格傷疤(personality scar)」 (Rosenström, 2015)。 她也鼓勵憂鬱症病患親友對外尋求支援,同時避免全部焦點停留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導致其他成員的需求被忽略。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相處模式 4 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

唯有對憂鬱症有正確認知,方能有合理期待及適情適宜的合理應對策略。 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問他想不想要跟你一起記錄情緒,讓他看到並不總是情緒很低落,而是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或許彼此就會因為這個「確定」的感覺,變得比較有控制感(原來今天是低潮期呀,根據過往的經驗,大概要維持兩到三天)。 如果他不願意做這件事情,那麼你可以自己做,你可以評估「在你眼中的他」這幾天的心情變化是如何。 患上抑鬱症的人都會帶有很多負能量,這種負能量不僅使自己的抑鬱癥狀加重,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面對太魯閣意外,做什麼能揮別無力感?又該如何安慰傷者與家屬?

輕躁期和躁期症狀相同,只是程度較弱,而且只要持續4天以上,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雙極性情感疾患屬於重大傷病之一,就筆者臨牀經驗,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不討厭躁期或者輕躁期,因為主觀感受信心滿滿、體力充沛、思考靈活而且無畏無懼,往往不願意接受治療。 當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病識感不佳,不認為自己情緒生病了,同樣容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相關文章:

但若對方也願意講個幾句,也許有助於精神好轉,而不會持續往下掉落。 ,因為發現不管自己怎麼說,對方還是沒有改變想法或心情,最後就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使患者受到更大的傷害。 雙向性障礙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又稱「躁狂抑鬱症(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會週期性的呈現抑鬱期及躁狂期,其情緒會有兩極端的表現,一般而言,病人表現情緒高漲、興奮,這些波動通常維持維持數日至數月,之後其抑鬱期漸漸出現,經數日至數週而呈現出抑鬱徵狀。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面對憂鬱症的親友,我該怎麼做?

雖然自覺的病齡是3-4年,但實際上應該更久。 一是不想見到我親愛的抑鬱朋友們,再因為身邊人不懂和他們相處,而不知不覺間把他們推向另一個深淵。 二是我知道很多人想要好好跟抑鬱朋友們好好相處,卻好像總找不到方法,找到了,又生怕方法不對。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憂鬱症也有分級嗎?

很多長期抑鬱的人表示,一種最主要的感受是覺得空虛,感受不到任何情緒。 「什麼也沒有,什麼都感受不到。每天、一整日、什麼感覺也沒有」。 甚至時間久了後,他們會想不起自己本來對一些事物應該有怎樣的反應和感覺。 生活對他們而言好似夢遊,他們足夠清醒到可以與人交流,但同時感覺生活並不真實,就像在做夢一樣毫無意義。 長期與抑鬱情緒為伴的人,可能符合週期性抑鬱症、或者持續性抑鬱障礙的診斷,也有可能什麼診斷都不符合,只是人格特質上不太容易感到高興。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健康人羣

要讓病患首肯接受治療,很重要的一點:讓對方明白你願意和他們一起面對,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首先,不妨表達你的憐憫之情,並且適度展現同理心,讓病患相信你真正在乎他們。 引導詢問:你也可以問問他,有沒有哪些話語,聽在他耳裡會覺得刺耳,或他曾被別人說過什麼,讓他會突然像是跌到山谷深處。 你可以試著避開,其實這也不是憂鬱症患者的特權,許多人都會有自己的地雷的,只是你願陪伴他,多瞭解一些總是好的,避免已經非常脆弱的憂鬱症患者,受到親近而信任的人所帶來的二次傷害。

最有效的傾聽方法是回應對方說過的話,然後猜測話語背後的感受。 陪伴帶有憂鬱情緒或有自殺風險的朋友時,我們需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及界線。 和抑鬱為伴可能會是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會經歷一次甚至多次反覆;而即使經過治療,我們在將來可能依然會因為一些事感到低落或痛苦。 雖然治療無法徹底消除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學著更好地和抑鬱共存,到那時,可能你會發現抑鬱也並非那麼可怕。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Tags: 憂鬱症 溝通 陪伴 精神疾病 負面情緒 憂鬱 自殺 傾聽 痛苦 同理心 More…

話中帶有任何評論或批判字眼,絕對起不了安慰作用。 上述話無疑是在告訴他們:「你的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你的過度反應纔是個問題。」這會讓患者在遭受煎熬之際,認定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加深其挫敗和羞愧感。 以下三篇(1、2、3)文章是這個講者寫的,有興趣瞭解更多的我覺得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三篇文章,有更詳細的解釋。 ,你不會看一個好笑的笑話笑到過世,你也不會因為你跟你另一半分手你就哭到往生,因為你有各種情緒調解的內分泌協助你控制你情緒。 是的,抑鬱症患者就是一個自認為自己犯了錯,需要受到懲罰的孩子,像對待一個頑皮而純潔無罪的孩子那樣愛TA吧,他身上有光芒閃閃的東西(請問一下是鑽石嗎?滾)。 對於患者而言,則需要寬恕過去犯下的過錯,無論過錯是在自己還是對方身上,寬恕都同等重要,只有寬恕,才能解除你人生系統中的木馬程序,你的人生系統纔能夠被重寫,並運作正常。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心理社會因素:

當一個人受到外界劇烈的事件衝擊,或者因為內心壓抑,累積了足夠量的無法及時消解的負面情緒之後,只要有一個導火索,就容易產生抑鬱症,從這個角度來講,抑鬱並不產生於現在或僅僅只是某個「想不開」的念頭,而是產生於很久的過去中累積的認知。 曾醫師指,如果情況較輕微,即沒有自殺傾向及影響日常工作或生活表現的話,其實可以先提點患者靠自己方法自救。 例如建議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些能令自己愉快或增加掌握感的活動,爭取養成多運動、多玩樂、多發展興趣愛好、多和人交流的習慣。 不但表達到關心,更可以刺激到我們的思考。 例如當患者說完一大堆他近況變差或變好,你簡單問一句:「咁唔錯啊/咁點算啊?你有無同醫生講啊?」其實已經足夠了。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憂鬱症──無法分泌「產生快樂的激素」

當病況始終未見好轉時,病患很容易感到身陷黑暗的無底洞而無法自拔。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記住:耐心陪伴和持續打氣,能點燃患者希望的燈火,同時藉助專業治療,逐漸引導他們走出憂鬱的幽谷。 《大家健康雜誌》中的分享案例引用當事人的話說,耐心陪伴患者慢慢走過,她比預期好得還快。 因此,說到底,這樣的話就好像要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檢討一下自己平常的行為模式是否錯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 年發表,憂鬱症已經成為影響全世界的前三大嚴重疾病,未來更有可能變成健康殺手第二名。 根據數據,約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試圖自殺,我們對於憂鬱症患該做的並不是視而不見、標籤化,而是正視。

換言之,影響的層面比起研究初期所想像的來得更為廣泛而深遠,也因此,無論是專業或者非專業人士,均應時時提高警覺,作好守門人的把關工作,並且不吝對受情緒障礙所苦者伸出援手,才能減少憂鬱症對我們這個社會各種有形無形的傷害。 您明確瞭解並同意無論在任何狀況下,本網站或其任何關係企業或個人及協力廠商,均無需為您任何因使用或無法使用本網站或內容所導致,或引發直接、間接、連帶、特殊、衍生、附隨、懲罰性的損害負責。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失去業務、合約、收益、資料、資訊,或交易中斷或其他無形損失。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即使本網站事先被告知該損害的可能性也同樣不承擔任何責任。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耐心陪伴燃希望 憂鬱陰影漸遠離

抑鬱症不僅是患者的功課,也是親友的功課,幫助患者的同時,也幫到自己,讓自己的內心更健全(完完全全印證了「幫助別人即是幫助自己」那句話)。 2)接受其行為,包括表面上的社交恐懼、不說話、逃避、「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情緒脆弱、愛哭等等癥狀(所有這些癥狀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下文將有所敘述)。 亞洲人大多諱疾忌醫,尤其情緒病常被誤會為精神病,所以即使你有協助患者求診,看個醫生一次半次後可能也會變得抗拒,甚麼拒絕服藥。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憂鬱伴侶的心情

而因此,診斷者和研究者對男性的抑鬱狀態瞭解都更少。 長久以來,抑鬱症都被認為是一種「女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女性的抑鬱症診斷率大約是男性的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2 到 4 倍。 但實際上,有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很多男性的抑鬱不會體現出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比如低落消沉、喪失愉悅感等。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秋分日照漸短可能影響情緒 醫師建議多運動

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張錦麗有一位女警朋友,因擔心工作壓力大,教不好孩子,得了產後憂鬱症,常不由自主哭泣。 幸好,先生、小姑、婆婆及周邊的朋友,都給予她正向的力量,譬如:先生和小姑會幫忙她帶小孩,婆婆也常對她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幫妳分攤,這段時間很快會過去。」減輕她的心理負擔。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舉個例子,一個情緒病人告訴你:「我覺得心情好差,天天都提不起勁做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情緒病人來說,他就是很單純地告訴了你他的狀況。 【大紀元2015年06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安琪綜合報導)世衛視憂鬱症為21世紀三大健康殺手之一。 面對患有憂鬱症的至親好友,如何與其進行有效對話,許多人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有時出於好心的話反而讓患者更加沮喪、深受傷害或是大發雷霆,一旁親友在拿捏該說與不該說之間,猶如在高空中走鋼索,甚至深感困惑或心力交瘁。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被倒會數百萬,爸爸一度要帶全家喫老鼠藥自殺…第一名精神科醫師:我如何從「憂鬱症」走出來

在就診過程,請不用忌諱,認為自殺是一件羞愧、不名譽的事情。 會有這樣的想法,多半是受病症影響,所以試著和醫師表達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念頭,不但是勇敢,也是重要的事。 但事實上,這種變化反而使得人們更容易抑鬱。 以社交為例,抑鬱症患者會過分擔憂社交時被拒絕帶來的痛苦,一方面,痛苦給他帶來的感受會更強烈;另一方面,對痛苦的擔心會讓心情更糟。

(沒有愛,便不會花時間寫)把每個人患病時心裏的小波浪,以至如戰場般的腥風血雨一一道來。 而當談到真的危急、無法承接的話題時,也要記得鼓勵對方尋求專業治療。 一部分患者則不敢讓家人或朋友知道,即便最親密的伴侶,也只能試探性地透漏,因為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被視為麻煩而遠離。 這對特別需要「人」支持的時刻,反成了最大的傷害。

如何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憂鬱症患者深信沒有人能體會其心中的苦,因此感到極度的孤寂。 一旁親友若能適度展現同理心,才能和病患進行有效交談。 華人教育以孝為重,對父母管教的反思,若非小孩心智成熟至一境界,又怎敢與父母溝通他們當年的「錯誤」管教? 當年時空背景下,有很多其他變量(父母本身有精神病與否?是否家庭經濟出現困難?父母外遇問題?甚至是根本一場誤會),有些事情固然是當時的小孩看不到的,父母也是常常出於一片好心(卻不知早已烙下深刻陰影)。 這句話看似相當安慰人,也是在所有的詞句中感覺最中性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