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槤蜜種植9大優勢2025!(小編貼心推薦)

臺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榴槤蜜原產東南亞,10幾年前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引進栽種成功,屏東科技大學的熱帶果園也有實驗種植。 種植陌生的水果,葉金櫻常到屏科大請教專家,他表示,榴槤蜜並不好種,但他還是想挑戰技術,所幸今年3公頃300棵榴槤蜜陸續結果。

  • 花呈穗狀花序,雌雄同株異花,形態與果形極為相似,常有人誤認為其花即是幼果。
  • 榴槤蜜採下後,需置於室溫下後熟,如已有9分熟的成熟度,且沒有受傷害的果實,若置於12℃環境中,可貯放2∼3個星期,而不會腐敗變壞。
  • 種植方法:種植穴長×寬×深為80釐米×80釐米×60釐米。
  • 屏東縣高樹鄉農友洪銘聰於12年前從東南亞引進榴槤蜜種植,近幾年開始結果採收,由於榴槤蜜的產期剛好接在鳳梨之後,不但填補了全年農作收成的部分缺口,也延續了農村人力的運作。
  • 原產於婆羅洲、文萊、印度尼西亞(西里伯斯、伊裏安查亞、爪哇、加里曼丹、摩鹿加羣島和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馬來西亞半島、新加坡和泰國。
  • 榴槤蜜的生理障礙,為發生裂果情形,其發生原因與果實特性有關,譬如果皮薄的品種,就容易發生裂果,另外,田間水分如控制不當,在果實將屆成熟時,根部遭受浸水,也常會發生裂果。

由於臺灣經常有颱風過境,洪銘聰因此將榴槤蜜矮化,一方面減少風災的損失,一方面也方便採收,目前榴槤蜜的市價約1斤100元,這對種植鳳梨的農友而言,也是有助於增加收入的作物。 屏東縣高樹鄉農友洪銘聰於12年前從東南亞引進榴槤蜜種植,近幾年開始結果採收,由於榴槤蜜的產期剛好接在鳳梨之後,不但填補了全年農作收成的部分缺口,也延續了農村人力的運作。 榴槤蜜種植2025 波羅蜜的果肉,水分含量跟其他種水果比起來偏少,喫起來比較乾一點,咀嚼時口感柔軟又帶有一些Q勁,甜度偏高味道獨特,像是鳳梨加香蕉的綜合版,除了單喫也能入菜,跟肉類一起快炒,裹上麵衣後油炸,或是切小塊放入杏仁豆腐、摩摩喳喳、西米露等甜湯中當配料,都是不錯的選擇。 熟了的波羅蜜跟榴槤一樣,會散發出獨特的香味,靠近一聞很容易就能聞到,還沒熟成的果實,則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氣味。 防治方法:剪除接觸和靠近地面的枝條,然後用稍厚的塑料薄膜包裹在榴蓮蜜樹幹基部。 生草法:為了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天敵和減少水土流失,榴蓮蜜封行前在植株樹冠滴水線以外可全部生草。

榴槤蜜種植: 榴槤蜜【進口果樹】五

顏昌瑞說:「以前許多農民一有病蟲害就噴藥,現在經過宣導之後,大家可能慢慢地知道病蟲害生態──其實你只要抓對時間噴藥就會比較好控制。」近幾年,產官學倡導農民友善環境耕作,也利於新興水果免於走上惡性循環一途。 產銷班班長葉金櫻表示,班員對「榴槤蜜」情有獨鍾,少了榴槤濃烈的氣味,多了甜味與香味,口感類似菠蘿蜜一般,班員們三年前開始栽種,目前每棵樹可採三十顆果實,未來果實量可望倍數成長,每顆果實重約三斤,整顆榴槤蜜從果肉、種籽甚至是表皮都能食用。 食用:成熟果實種子周圍的果肉,味道宜人,甜酸度低,纖維性比菠蘿蜜好,生喫、煮熟或各種各樣準備。 種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和礦物質,在鹽水中煮沸並去皮,味道類似於荸薺,烤或油炸;此外,麪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並且在麪包製備中可以部分替代小麥。 結果期間的修剪主要剪除主幹、主枝和副主枝上無花無果的新枝、陰蔽枝和病蟲枝。 由於榴蓮蜜的抗風能力較差,因此要通過修枝整形控制樹的高度,結果樹的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左右。

而榴槤引進臺灣試種多年,雖可開花但結果問題卻仍無法克服,因此榴槤蜜的生產將可取代波羅蜜果實食用不便之缺失,並能滿足喜愛榴槤的臺灣消費者。 他在自家園子試種紅毛丹、黃金果、黃金山竹、龍貢、白柿等熱帶果樹,農友有興趣他便分享經驗加以協助。 後續再因為媒體與網路曝光吸引客戶上門,龔泰安樂於居中牽線,協助年長的叔伯嬸姨銷售產品,每年農會在鄉內舉行的臺灣蘭花節,也可見九如農家種植的新興水果發表與展示。

榴槤蜜種植: 榴槤嫁接苗

農民若對榴槤蜜的栽培有興趣,應先評估種植的田區受風情形與冬季低溫寒害的發生程度,因榴槤蜜的枝條相當脆弱,易遭風襲而折斷,造成減產或是隔年結果的情形,又或是果實直接遭受風害,因果梗搖動受損而提早成熟,進而影響果實品質及果肉風味,甚至會失去商品價值。 此外,也應特別注意品種的選擇,首選為果肉木質纖維少或無、著果率穩定及果肉率高者為佳。 此次,鳳山分所召開榴槤蜜栽培成果觀摩會,將提供南部農民種植新興果樹的另類選項及其相關栽培技術的交流平臺。 榴槤蜜種植 Chempedad,原產地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目前在馬來西亞、越南等熱帶地區種植的綠果樹。 榴槤蜜種植 十幾年前從馬來西亞引進種子試種,因臺灣冬季有寒流,使得幼苗無法渡過冬天而死,發現波羅蜜砧木嫁接後可適應臺灣氣候,才順利在臺灣試種成功,主要在嘉義以南和臺東地區零星栽種。

  • 「幾年前到貴州,有個試驗所所長跟我說,地方政府10年來花了1億臺幣支持紅龍果經費研究。」顏表示,許多過去引入臺灣技術與品種的國家正投入國家資源迎頭趕上,對照國內學術研究單位人員、經費縮減以及行政事務增加,臺灣新興果樹技術在國際間的優勢地位只怕會大不如前。
  •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臺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臺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臺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 波羅蜜的籽煮熟之後也能喫,最簡單的方法是放入滾水中,最少煮30分鐘後再取出,剝掉外層的皮後就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也能跟排骨、雞肉一起燉煮熬湯。
  • 畜試所與中興大學合作完成全球首例跨世代的種鴨多態性監測研究,結果顯示育種及族羣的管理措施對遺傳多態性的影響甚大。
  •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透過育成適合北部氣候且高產的大豆新品種「桃園1號」、建立降低耗損率的大豆乾燥調製技術,以及開發大豆脆果加工新技術,不但增加了大豆加工可利用性、提升附加價值,更能影響農民日後收益。

葉金櫻表示,去年有幾棵榴槤蜜結果實,但數量不多,今年結果量多出1倍,每棵樹都有10幾粒以上,最多將近50粒,他說,隨著樹齡成長結果率會越高,最高可達200粒以上。 榴槤蜜果重約3斤,外表像波羅蜜,但比波羅蜜小,味道介於榴槤及波羅蜜之間,有一點榴槤味,但比榴槤更香甜,所以被稱為榴槤蜜。 榴槤蜜種植2025 原本種檳榔的山坡地,農友洪銘聰在12年前,將檳榔移除改種榴槤蜜,現在每棵樹上都結了50顆以上的果實,由於每年7、8月是榴槤蜜的採收期,剛好接續了鳳梨產季過後的空檔。 個月才能生產一批,靠接乃自然界的連理枝,可在任何季節進行,但颱風常首當其衝的臺東,靠接苗常受強風襲擊導致枝條折損而失敗,因此倖存下來的苗肯定抗逆性強。

榴槤蜜種植: 榴蓮蜜主要價值

初產期一般每株留果35-45個,以後隨樹齡增加每株留果量也逐漸增加。 螺旋剝皮控梢催花的方法和要求:在噴施“榴蓮蜜控梢催花劑”後進行螺旋剝皮。 螺旋剝皮適用於榴蓮蜜生長壯旺樹或一般正常樹在控梢催花期間雨水較多時。 螺旋剝皮深度至木質部,剝口寬度0.5釐米左右,螺旋圈數1.6-2圈,螺距3.5-5釐米。 生長較弱的樹,或者在旱情較嚴重時不宜採取螺旋剝皮的方法進行控梢催花。 控梢催花:季節由於高溫多雨季節植株營養生長旺盛,控梢催花的效果較差。

榴槤蜜種植: 榴槤蜜 榴槤蜜苗 👉品種任選:甜滋榴槤蜜、甜堡榴槤蜜、白玉榴槤蜜、一條龍榴槤蜜【新品水果苗場】

由於榴槤蜜的果實,稍微帶有榴槤的氣味,並兼具波羅蜜的植株特性,而常被誤認為是榴槤、波羅蜜果樹的雜交後代;且坊間又有傳聞,榴槤蜜是因利用波羅蜜做為砧木,再嫁接榴槤之後,所形成兼具波羅蜜與榴槤特性的新物種,也就是:「榴槤+波羅蜜=榴槤蜜」的結果。 事實上,榴槤為木棉科,而榴槤蜜與波羅蜜,則同屬於桑科的果樹,兩者沒有關係,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水果,不論外型或果肉形狀、口感,均有很大的差異。 榴槤蜜種植 由於榴槤蜜植株性狀及栽培習慣,均與波羅蜜相似,因波羅蜜果實通常超過20公斤以上,不利小家庭消費;而榴槤蜜果實較小,單果重約0.7∼4.9公斤間,常見果重為1∼2公斤,果皮較薄。

榴槤蜜種植: 榴蓮蜜保花保果

產期 :約在7-8月間,但因品種不同,有的在2-4月間。 特色 :黃金果的果肉類似果凍般呈乳白色略帶透明狀,膠質含量豐富,果肉滋味香甜滑嫩,口感類似山竹,味道則有點像荔枝或釋迦,而 果實是直接從樹幹長出來,有點像樹葡萄喔。 功能性 : 黃金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及果膠,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C含量也很豐富。 榴槤蜜種植 如何品嚐 :品嚐黃金果之前可先將黃金果冷藏後再食用,口感更為清涼爽口,食用時將果實剖半或切成片狀,用手撥開果皮後食用,也可製做成果汁喔 !! 劉碧鵑也分析,臺灣水果種類多,推廣單位要能幫消費者找出食用誘因,比如透過營養價值、食用方式切入。

榴槤蜜種植: 臺灣之光

種植方法:種植穴長×寬×深為80釐米×80釐米×60釐米。 挖穴時將表土和底土分開,回填時混以秸稈、人畜糞尿和綠肥等有機肥及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每穴施有機肥30-40千克,磷肥1-2千克,石灰0.5-1千克。 綠肥、秸稈和石灰等置於植穴的下層,人畜糞尿、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置於中層,表土置於植穴的上層。 種植時在樹苗周圍做成直徑1米左右的樹盤,要淋足定根水,並覆蓋保濕和抑制雜草生長。 原產於婆羅洲、文萊、印度尼西亞(西里伯斯、伊裏安查亞、爪哇、加里曼丹、摩鹿加羣島和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馬來西亞半島、新加坡和泰國。

榴槤蜜種植: 果樹苗

從樹幹或短枝葉上的分枝上的單生單性花序,雄性花序是3-5釐米長和1釐米直徑的圓柱狀總狀花序,具有微黃色花,雌性花是具有幾個管狀花的球狀或橢圓形總狀花序。 果實在7-10釐米長的花序梗上,是一個合心的(多生長在一起併合並的果實的聚集體)球狀到長圓柱狀,長20-40釐米,直徑10-15釐米,表面覆蓋着短金字塔結節,黃色至橙黃色,成熟時散發出強烈的令人不快的氣味,類似於榴蓮和菠蘿蜜。 每粒果實15-100粒,卵形稍扁平,呈淺棕色,長2-3釐米,寬1.5-2.5釐米,周圍有綠色,黃色或橙色的肉質假種皮。 落葉常綠喬木,高5-20米,樹幹直徑約50釐米,棕色灰色樹皮;植物的所有部分都含有白色乳膠。 在1-3釐米長的葉柄上的葉子是交替的,簡單的橢圓形卵形,具有整個邊緣和尖的頂點,長5-25釐米,寬3-12釐米,皮質,有光澤的強烈綠色在上面,淡綠色和短柔毛下面。

榴槤蜜種植: 李家果苗 馬肚榴槤蜜 5吋盆 耐寒品種 嫁接苗 高度50-60公分 單價500元

甜菜夜蛾因近年氣候變遷及化學農藥抗藥性等因素,防治日益困難,對宜蘭縣三星地區之青蔥產業造成嚴重損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對此研發了本土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水分散性粒劑」,僅會感染甜菜夜蛾使其死亡,且不造成環境危害,是非常安全友善的防治資材。 雖然同為榴槤主要產國,泰國與馬來西亞的榴槤品種卻大不相同。 前者品種包括金枕頭、青尼、長柄等,口味偏甜膩多汁;後者則包括貓山王、黑刺、紅蝦等,口感綿密、有微苦餘韻。 東南亞來的新興水果「榴槤蜜」,外形像波羅蜜,果肉和香氣像榴槤,但榴槤蜜不像榴槤有刺鼻香氣,果肉也很好取食,不像波羅蜜黏得很難剝開。

榴槤蜜種植: 臺灣飲食產業永續現況總盤點!被動投入ESG、氣候變遷風險應變仍不足

但如果不是這四種的話,那容我客觀又真誠的說一句:別買! 潮州果樹產銷班第三十一班班員,在縣府農業處輔導下,三年前開始種植原產於印尼、馬來西亞一帶的新興果樹「榴槤蜜」,目前種植數量達一千兩百棵,今年夏天開始採收,淡淡的榴槤味與菠蘿蜜的口感,每斤售價最高可達兩百元。 榴槤蜜性喜高溫潮濕的環境,在年均溫24℃以上,年雨量1,800公釐以上地區,均能生長良好。 對於土地的選擇,宜選潮濕多水之處,樹株不耐乾旱,遇到乾季時,需施予適量的灌溉。

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臺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臺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臺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此外,鳳山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表示,一般泰國、馬來西亞種植的榴槤樹高度可達30公尺、果樹間距可達10公尺。 不過國內為了防颱與更方便採收,會透過剪枝刻意將果樹矮化,讓高度維持在2.5~3公尺之間,並縮短果樹間距至6公尺,讓土地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考量到果樹新植,負重能力較差,單株果樹也只會留果20顆。 榴槤蜜種植2025 其實我並無意批評或攻擊其他業者的種種,我誠心的說明目前業者的「榴槤蜜」品種雖不是最好的,但也夠水準了,至少價格也便宜了些(目前是600-1000元之間),如果沒有特別偏好,只要是王主任所推廣的那四種,其實都可以接受的。

榴槤蜜種植: 新興果樹「榴槤蜜」

榴槤蜜採下後,需置於室溫下後熟,如已有9分熟的成熟度,且沒有受傷害的果實,若置於12℃環境中,可貯放2∼3個星期,而不會腐敗變壞。 要談「榴槤蜜」及一些新果樹的話,那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對臺灣果樹有相當貢獻之師父──鳳山熱帶果樹研究所王德男主任。 榴槤蜜種植 這一、二十年來的一些新興果樹皆出自他的研究與改良,一位令人尊敬的真正農業行家,而因緣際會,我去年有幸認識了王主任,他不下數次親到草茅與我深談,由於興趣相投很容易就成了莫逆之交。 不過榴槤蜜可能不適應臺灣氣候,加上以種子發育的果樹,容易基因突變,結果實率很低,這幾年來不斷改良品種和果園管理方式,今年終於成功量產。 榴槤蜜種植 果肉雖無厚重的榴槤味,但香味比起波羅蜜來說更為濃鬱,糖度可達22~24略低於榴槤蜜之間,但食用起來不甜膩,是一種好喫到一口接一口的品種水果。

榴槤蜜的果實很像較小顆的波羅蜜,波羅蜜的果肉很黏,取用困難,榴槤蜜只要切開果皮後,一粒粒的果肉很容易取食,且口感和香氣像榴槤,氣味卻沒有榴槤濃烈。 孟尖榴槤蜜,果肉雖無厚重的榴槤味,但香’比起波羅蜜來說更為香,糖度可達22~24略低於榴槤蜜之間,但食用起來不甜膩,是一種好喫到一口接一口的品種水果。 在農試所工作內容包含推廣業務的劉碧鵑也頗有感觸:「農政單位其實推廣種什麼都不對,萬一以後出現像紅龍果產銷失衡的問題,人家又會說『當初都是你在推,你要保證價格收購』。」她界定自己是農民的諮詢對象,農民找上她時,她會清楚告知種植風險,而農民應承擔選擇後的好壞。 榴槤蜜、黃金果與紅毛丹目前市場單價高,業者走的多是自產自銷、網路宅配,也有少部分水果進入拍賣市場,要有市場競爭力、突顯產品價值,取得標章或驗證也是一條途徑。

榴槤蜜種植: 榴槤+波羅蜜=榴槤蜜?

顏昌瑞建議農友,購買種苗前除了做好功課、貨比三家,也可先從公信力較高的學術研究機關如農試所、農改場或是大專院校農業推廣委員會,取得少量種苗試種。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路媒體,我們的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臺。 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走入生活,觸及農業、土地、食物、教育、新知、文化、環境、生態等,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議題。 我們期許成為一個能促進羣眾溝通、開放信息、滿足需求的新媒體平臺。 榴槤蜜一株每年平均約有80至100公斤的產量,摘下後放在室溫繼續放熟,在外國市場通常是將果實直接取出販售。 榴槤蜜的利用,可打汁或加工做成果醬、蜜餞、果凍、冰淇淋等,尤其冰過後的榴槤蜜風味更是濃鬱芳香,其種子煮熟後,摘下後放在室溫繼續放熟,在外國市場通常是將果實直接取出販售。

為了打造榴槤在臺灣在地的生產模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以下簡稱鳳山分所)」與屏東崁頂果農合作,成功克服嫁接苗前3年脆弱時期所面對的重重挑戰,讓榴槤嫁接後3年可開花、5年即可結果、正常生產。 農業試驗所所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表示:「種這些新東西的農民是先驅還是先烈?他有可能失敗,承受的風險很大。」由於新興果樹適應環境的不確定性,目前農家大多少量試種。 不過沒有太多病蟲害、不太需要噴農藥,加上低度人工作業等特質,吸引不少退休後的銀髮族栽種或是一般民眾活化閒置土地使用。 相較於榴槤主要產地泰國、馬來西亞,臺灣氣候變化大,對典型的熱帶水果榴槤生長造成影響。

通過修枝整形減少樹體的擋風面積,可提高榴蓮蜜的抗風能力,減少颱風危害。 施肥:溫度與榴蓮蜜生長呈現極顯著相關,説明氣溫是影響榴蓮蜜生長的重要因素。 其中,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下時榴蓮蜜生長緩慢,氣溫在21-28℃時生長較快,氣溫在29-30℃時生長量達到極值。 月平均氣溫在29-30℃的高溫季節植株生最快,生長量最大,這個時期的施肥量應佔全年施肥量的50%以上。 幼齡樹植後1年每株施50%腐熟人畜糞尿30-50千克加複合肥 克。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透過育成適合北部氣候且高產的大豆新品種「桃園1號」、建立降低耗損率的大豆乾燥調製技術,以及開發大豆脆果加工新技術,不但增加了大豆加工可利用性、提升附加價值,更能影響農民日後收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