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瀨戶內海因島嶼眾多形成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時間流逝與戰爭的平息,這些島嶼失去了原本的光彩,大家開始進入商業時代,青年人口外移而導致高齡化的城鎮。 藝術家陳宣誠〈流域竹造〉採集超過1000千根臺灣高山竹,結合廖昭豪〈攔砂壩〉把曾文溪上中下游的水文系統轉化成可穿越、組裝的流動場域,打造麻豆新地景。 藝術季期間除了展出地景、影像、竹編及聲音等藝術創作,還有多場戶外沙龍、講座論壇、工作坊、大地運動會、食農教育體驗、線上 Podcast 等活動等著大家,活動詳情將於後續官方粉專公告。 圖/總爺藝文中心在 B 展區,則能看到臺南藝術家蔡坤霖創作的聲音雕塑。
- 換句話說,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注意大自然,從中得到與平常不一樣的感受。
- Charles Jencks:我個人所欣賞的是,當我在哈佛大學讀書時,我很欣賞柯布西耶,他是個畫家,雕刻家,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寫了57本書。
- 但是,大地藝術作為一種藝術類型和藝術家的創作趨勢一直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特性——那就是,大地藝術都是通過所使用的材料(material),和作品的創作選址(site),來擴大藝術的定義和展示的界限。
- 這個地方,地震頻發,人口少,而且從70年代開始,老齡化非常嚴重,後來當地政府決定再次策劃大地三年展,為了推動區域經濟。
- Lafin的作品以木雕為主,但是幾乎見不到傳統原住民的圖騰和語彙,反而是一種更抽象且當代的線條和風格。
- 架高的地板猶如漂浮的島嶼,隨著踏階高低感受窗外時序流動。
- 而那時候,整個歐美世界正在經歷著嬉皮士運動、反戰運動,女性主義運動,所以大地藝術的「回歸自然」的創作內核,和這種超越塵俗的運動精神,就恰好與當時的拒絕城市生活的社會心理相吻合。
對策展美學及藝術建築充滿熱情,探討土地、藝術、人文、建築與人的互動,並從中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與感動,進而轉化成旅行設計的養分。 對藝術祭/季有著無比的熱情與研究,從2013年開始接觸瀬戶內國際藝術祭起,就一頭栽進藝術祭/季的領域,除了規劃並導覽每三年一次的瀬戶內海國際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行旅之外,日本及臺灣大小藝術祭/季活動也不會錯過並有獨到的見解。 大地藝術 同樣位在關山親水公園裡的水樹林,由安聖惠打造的《療癒系列》,結合地景懸掛在樹與樹之間,讓民眾可以在作品中休憩,感受大自然之美,在後疫情的焦慮中放慢腳步。
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風靡全世界,來一場大地藝術祭重溫自然與人文的愛戀吧!上篇
以務農為主的「越後妻有」地區,受到現代都市化影響,面臨到人口流失、高齡化、閒置空屋等課題。 在國際知名策展大師北川富朗領軍的專業團隊策劃下,2000年舉行了第一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將藝術作品展示於山林、農田、廢校、民房之間,活化了閒置空間,也聯繫起人、自然、藝術與土地,帶給參觀者許多共鳴與感動,大受好評,後來改為每3年便舉辦一次的常態大型活動。 197縣道隱身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沿途富饒農村景色如畫,優遊197縣道享受身處縱谷的單純、清麗與淡泊,有韻味悠長、耐人尋味的底蘊,猶如閱讀泰戈爾柔美的《漂鳥集》。 水保局臺東分局自2019年起推出「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一九七」,以自然生態、農村景觀為舞臺,揮灑無限創意向大地致敬,今年已屆第4年,這些結合在地特色的作品為縱谷大地增添更多藝術氣息。
- 位於美國猶他州,由巨大的岩石和沙土組成的螺旋狀堤壩一直延伸到大鹽湖之中。
- 除大規模三年展之外,期間隨季節舉辦小規模活動,2008年起越後妻有冬季版「SNOWART」應運而生,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中。
- 喫「八穀」,感受部落裡農夫、廚人與饕客的「合」作,透過八部合「音」,感受大地的賜與。
- 臺南市文化局表示,活動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工作坊、講座論壇、食農教育體驗、大地運動會、藝術展演及線上podcast等多元主題體驗,邀請大家更深入本次大地藝術季的水分子倡議,親身走進曾文溪的萬物生命場域。
自大地藝術的概念出現至今,這一藝術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隨着藝術家可用空間的減少,大地藝術作品的新創作者已經找到了替代的方法,不必再去偏遠的空間創作作品。 這也使大地藝術比之前更能為公眾所接受,他們現在有更多的機會親眼目睹這些作品。 他們要給它悉心的愛與呵護,然後像養育孩子一樣把它養大。 所以說建築就是一個有錢的客戶和有天賦的建築師之間的愛情,這是個有趣的寓言。
大地藝術: 人文 ‧ 藝術 ‧ 心旅行
為落實防疫新生活及安心旅遊,提醒參與各項活動時,應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政策,入場採單一出入口,參加人數限制3500名,並應通過體溫偵測儀及配戴口罩,噴灑酒精消毒後方可進入會場,且謹守現場請勿邊走邊喫、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規定,請務必遵守防疫原則。 大地藝術2025 本年度6位藝術家哈拿.葛琉、撒部‧噶照、吳韋廷、張國耀、菅野麻依子、安君實,分別在渚橋遊憩區、石梯坪遊憩區、石雨傘遊憩區、齒草橋遊憩區及綠島進行創作,全數也已經完成。 大地藝術2025 在疫後時代,睽違許久的創作生活將由藝術家帶領民眾們用生活看藝術,透過藝術過生活。 臺灣德福有限公司(Taiwanderful Recycle Co.)的創立者,Joshua Campbell將在本集和我們分享他們是如何從喜愛臺灣的環境,進而觀察到日益滋長的塑膠問題也給寶島的環境帶來影響。 儘管大地藝術在美國較為流行,但這種藝術形式也出現在整個歐洲的範圍,在非洲也越來越受歡迎。 大地藝術也並不是總會消失,一些作品仍在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沒人相信,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黑洞可以把星系裡的幾百億顆星星連在一起,所以這真的是個新名字。 我們需要一個新名字,於是就和中國人討論,我們就說,你們覺得該取個什麼樣的好名字呢,他們就說了五氣。 五氣也是個非常受歡迎的名字,相比於五氣,黑洞這個名字在英國比較受歡迎。
大地藝術: 時間、地點
那篇文章講的是他的「插件」建築,他著名的膠囊建築,這篇文章在紐約時報中刊登過這篇文章的作者,他曾說過:「我的人生真糟糕,我的女友離開我了,建築設計總是失敗」。 文章講的是黑川紀章的膠囊建築以及它如今的災難性影響。 我從一開始就知道那個建築,而且我是黑川紀章的一個很好的朋友,文章給我的感覺是在專挑問題:這是它所處時代的偉大創新一點都不理想主義,這是首個成功的「插件」建築,真的能「插入」房間,每個小房間都配備齊全非常棒! 但是社會在變,建築都會腐朽,然後又提到惡劣的房東還有交通越來越堵,污染越來越大等等。 所以我就邀請他們一起創建麥琪中心,他們都同意了,他們也認識麥琪,也很愛她他們表現的很棒,越來越有競爭力,還讓中心獲得了諾貝爾建築學獎,這就像個道德循環。
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節
但是,他們夫妻二人不認為自己是大地藝術家,而是更受到了Joseph Beuys 的「社會雕塑」概念影響。 因此,在他們的「大地藝術」裏,我們會看到大量的社會問題和人文元素的參與。 因為,大地藝術成為了為數不多的藝術流派之一,它們可以拒絕傳統的以博物館或畫廊作為藝術活動主場地的固有設置;並且,大地藝術家們發展出了一大批不可逾越、不可複製、不可轉移的大型場地雕塑,或者是定域藝術。
大地藝術: 大地套房
Lafin的作品以木雕為主,但是幾乎見不到傳統原住民的圖騰和語彙,反而是一種更抽象且當代的線條和風格。 大地藝術2025 大地藝術2025 大地藝術2025 本次創作拾火 大地藝術2025 Kalo’orip,Kalo’orip是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 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巨大木頭雕塑,來呼應生命的起源。
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祭 #人類就在自然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文化局表示,即日起將跨越國曆及農曆新年,一連舉辦至明年1月29日止。 活動串連市道171線3大展區同步展出,民眾除可欣賞藝術家寄予對流域治理的期盼與願景所打造的藝術創作,活動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工作坊、講座論壇、食農教育體驗、大地運動會、藝術展演及線上podcast等多元主題體驗,邀請大家更深入本次大地藝術季的水分子倡議,親身走進曾文溪的萬物生命場域。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是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東管處)辦理,是針對於東部海岸風景區內創作,且有關於東海岸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或空間美學結合的作品,能夠在此藝術節中看到東海岸特有的大地閒暇美學。 大地藝術,是“由極少主義藝術的簡單,無細節形式發展而來的。
大地藝術: 藝術節頻道
清水港區藝術中心最近舉辦「傳承─大地文物藝術收藏展」,是李昀融先生承襲自先祖的藝術文物,收藏的文物藝術品包羅萬象,包含玉石、木雕、夜光石及名家書畫,其中還有大學生因為感念李先生的母親,於就學期間的資助,特別將畢業時獲第一名的膠彩畫作品送出,除了表達感謝之意外,成為一種愛的傳承。 另外3件作品則在鹿野鄉展出,來自港口部落阿美族藝術家伊祐噶照,近年創作多以木條、石塊重複堆疊勾勒出海浪的流動姿態,這次位在鹿野後湖阡陌田野的《貓咪種子》,好比自己成了貓咪,和主人一起上山下海,感受每一個地方的溫情與愜意。 不同的大地藝術家,也有不同的創作習慣,有的藝術家擅長用樹葉拼湊大地藝術,有的藝術家擅長在海灘上繪畫,不過,最受人們喜愛的當屬用石頭製作的大地藝術。 邵馬,從未受學院訓練的他,作品卻屢屢受到國外展覽肯定。
大地藝術: 臺東旅遊 | 2022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時間地點、活動特色整理
由此,作品的產生和生命都是短暫的,最終瓦解作品的能量也在藝術家的控制之外。 總的來說,大地藝術家經常是使用在其作品的創作和放置的現場可用的材料,並且根據場地的特殊性而進行組合的創造。 最後再來說幾個2000年之後興起的「大地藝術家」,他們有個特性,就是不再是傳統而專一的大地藝術家,而多是把新媒體藝術,攝影,和裝置於「大地」的概念相結合。 作品名稱是「Levitated Mass from the East」,即「來自東方的懸浮質量」,就是一個重達340噸的巨石,在建築結構的設計下,這塊巨石「懸浮」了起來,人們可以從巨石下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