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由藏文「卓哇」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歡喜善法,歡喜去行善,是一種歡喜心,而不是行善的一種勇氣。 如果「勇悍」是代表有勇氣和魄力的話,藏文的「卓哇」可以這樣間接譯出。 所以我們在下面讀到本文的時候,「勇悍」二字其實就是歡喜的意思。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西藏的一些大格西,「卓哇」有沒有勇悍的意思呢? 他們說在字面的意思上,「卓哇」就是歡喜的意思。 而中文「勇悍」的意思,我想大家都知道,是歡喜還是勇氣?
- 然得此定,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誤為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無分別智。
- 利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脫。
- 一個人在痛苦當中,隨著煩惱所轉,連自己的寶貴性命都會捨棄,跑去自殺等,更何況是對他人呢?
- 後因精善顯密眾典,珍愛三學,荷擔聖教無能倫比,善嫻二語大善知識,摩訶薩埵勝依《吉賢》殷勤勸請。
- 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必定要把握住根本,有了根本再慢慢地增長,將來一定有果﹔如果在枝末上面摸的話,雖然最後還是可能摸得到,但是不曉得有多辛苦!
-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現在科學所以發達的原因,就是它任何地方一點都不馬虎,你們想:一個小小的機器,如果是大而化之的話,行嗎?
所以對這兩句話,我們應時時擺在腦筋裡面,自己不斷反覆地策勵。 如果眼前能夠提起來,那當然最好,萬一不行的話,這是提策最佳的方便。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如雲:「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瞭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
如果父親是西藏人,那麼生的兒子一定是西藏人,不會是別的,所以決定兒子姓氏的是父親,跟母親沒有關係。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母親儘管是西藏人,如果父親不是西藏人,那生的兒子不一定是西藏人,所以母親是共因。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一開始一定要決擇清楚,認識它真正的主因在哪裡。 對於上面這個內涵,很多大乘經典都說得很清楚,關於這一點,有的學南傳佛法的人容或有不同的意見,因為在他們的觀念當中所接受的只是小乘。
- 二乘人雖然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卻沒有能力引發其他人的利益,只是在自利的過程中,可以兼讓他人得到一點好處。
- 如是思惟之後,那個時候的慳貪,自然而然就可以捨掉。
- 所以,我們既要懂得去攻擊煩惱,又要懂得防護被煩惱侵襲。
- 由念我能,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 如果內心真正地相應,而且有圓滿的菩提心,那你這個大乘也是真實而且清淨的。
中論亦說此義,二十七品雲:「若除取蘊外,其我定非有,計取蘊即我,汝我全無義。」第二過者,若我與蘊自性是一,一數取趣如有多蘊,我亦應多;如我唯一,蘊亦應一,有斯過失。 入中論雲:「若蘊即我故,蘊多我應多」。 二、自無過者,如雲:「或於實性或世間,雖以七相皆不成,若不推察就世間,此依自支而假設。」義謂若以尋求有無自性正理推求於七相中車,就二諦俱不可得,雖於七相以理未得,豈能破車? 以許有車,非由觀察有無自性正理所立,是捨正理觀察,唯以世間尋常無損諸名言識之所成立,故建立彼是依自支,立為假有。 若作是念,修觀行師如是觀察,以彼正理車無所得,雖車無性,然車支分自性應有,燒布灰中尋求縷線,汝誠可笑。 如雲:「若時其車且非有,有支無故支亦無。」若無有支亦無支故。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佈施波羅蜜
如是若有自性之生,則中觀理決定能得,若尋求時彼未得生,由彼能破自體或自性之生,然生是有如何能破? 若觀有無自性之理,能破彼等,則正理觀察,於色受等諸世俗法亦極應轉;然此論師之論中,於一切種畢竟破除,故說觀察有無自性正理,未得之義,即是正理破除之義者,是極漂流中觀之外。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2025 如是根本聖智,是未能見色等生滅,豈彼是見生滅等無? 觀察有無自性之理,亦是未能得生滅等,非是量定生滅等無,故未辨別諸不堪忍正理觀察與正理所破。
所以不管你怎麼努力啊,這個身體本身並不堅實啊,最後一定還要捨掉它。 如果思惟佈施身體給他人,則能成辦自他很多的利益,如果未能這樣修心,則應該思惟:我這個人真是愚癡極了,因此,應當發心將身體等佈施給眾生。 因為佛是覺者,我們是迷者,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你必須自己先開悟(自覺),而後再幫助眾生開悟(覺他),當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都圓滿時就成佛,所以菩提道就是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道,也就是成佛之道。 宗喀巴大師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他還把整個《廣論》最精要的修行步驟濃縮起來,集成三十八個偈頌,那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總祈加持生諸功德」。 由於它總攝一切修行綱要,而且每一個偈頌最後都是祈求加持,所以又叫「攝修求加持頌」。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課通知(含0423摘要-上士道_ 佈施波羅蜜
此諸道理極難通達,故能無倒通達二諦建立者,絕無或有,謂於世俗破實事師所許諸法,須以正理觀察而破。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然自於世俗許生滅等,亦作是念,具觀慧者許與不許,是由有無能立,能立復待隨正理行。 次以正理正觀察時,見自所許,諸世俗法與實事師遍計所執,若正理害二俱妨害,若不妨害二俱不害。 次見大自在天及自性等,於名言中若許為無,則自色等亦須許無,若於名言許色等有,則自在等亦須許有,二者相等。 故覺自宗,任於何法此是此非皆不可說,恃為獲得中觀真實。 又有隨順如此誤解,住無所取,便為修習清淨正見尤為眾多。
現在自許是應成中觀者,作如是說隨依勝義及依名言,雖於名言自宗無許,若有彼宗亦須許有能立因喻成自續派,故應成派全無自宗。 明顯句論雲:「凡中觀師,理不應用自續比量,不許他宗故。」又云:「應成破義亦唯屬他,非屬我等自無故宗。」入中論雲:「能破所破不全破,及會而破所說失;若定有宗彼成過,我無彼宗故無失。」說自無宗過不轉故。 入中論雲:「如汝依他事,我不許世俗,果故此雖無,我依世說有。」迴諍論雲:「所破無所有,故我全無破,是故云能破,是汝興毀謗。」說破他宗亦非有故。 又昔《西藏》中觀智者,隨行《月稱論師》善破諸宗,說中觀師自無所宗及無能立之量。 次自宗時破以正理,觀擇自相所許能量、所量建立及事力轉現、比二量,然許名言不加推察,世間共許能量、所量。 次中觀師自於敵者建能立言,以真正因立無實義,然非自續以就世間共許之量,未加推察而安立故。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如是我取蘊等有作用故,名為作者,蘊等是我所取業故名為所作。 入中論雲:「如是以世許,依蘊界六處。許我為取者,取業此作者。」此亦如車觀真實義,我於七相皆不可得無少自性,然未觀察許世俗有。 第三、由名差別皆得成立,入中論釋雲:「此宗非但由世共許假立車名,顯然成立,即此諸名差別,由無觀察世間共許而當受許。」如雲:「即此有支及有分,眾生說車為作者,眾生又許為受者。」此說車待輪等,諸支諸分,共許名為有支有分。 如是觀待輪等所取之事,說名作者觀待所受說名受者,自部有說唯許諸支諸分合集,異彼別無有支有分不可得故。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
不能極成之敵者,明顯句論謂爾時是破自生之敵者,然總許諸法勝義有性,諸實事師及於名言許彼諸法有自相性自續諸師,皆是敵者。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2025 中觀自續,雖亦名為廡自性師,然此論中為刪繁故,言無性師當知是說應成派師,言有性師當知是說實事諸師及自續師。 若立色處以為有法,成立彼者,須以取彼眼識現量而為成立,此若不以無錯亂識而成立者,則非能立實義現量,故須無亂。 彼等宗中,成無分別無錯亂者,謂於何處成不錯亂,定須觀待現彼自相,如現而有。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課通知(含0423摘要-上士道_ 佈施波羅蜜
如雲:「先應觀加行,應作不應作,未作為第一,作後不應退。餘生亦成習,當增諸惡苦,障餘及果劣,此亦未能辦。」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如雲:「於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 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為作助伴,唯應自修。 如雲:「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親友書亦云:「解脫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佈施波羅蜜
經上面特別舉個比喻,像金剛寶石一樣,雖然破碎了,其它的任何金莊嚴具仍然不能跟它相比。 而且雖然破碎了,它還是金剛寶石,名字也一定是金剛寶石。 我們再舉個比喻,比如金子,雖然破掉了,比起外面的砂土,這個價錢還是貴得不得了,而且它還是叫金子。 菩提心就像金剛寶石,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毀。 宗喀巴大師告誡學人不可以「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佈施的時候,個別個別不同的方式的佈施,就生不同個別個別的果報。 菩薩深生勝解,內心深忍而佈施,不因任何境界而動搖自己的佈施。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利故。 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惟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應以軟語曉喻富者,告曰:賢首,我此資具於此貧者先已舍訖,切莫思為特不施汝。 受菩薩律初發業者,如是學施極為緊要,故特錄出,凡無別義者,皆如《菩薩地》意趣而釋。 若知不捨內物道理與此相違,知是應舍,故當先說不捨道理。 此中分三:初就時門不應舍者,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縱有求者亦不應舍。 《集學論》:「由何能令精進厭患?謂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長夜而發精進,或由勝解尚未成熟而行難行。」如施肉等,此雖將身已施有情,然於非時,唯應遮止不令現行。 若不爾者,能使菩薩厭諸有情,由此失壞菩提心種,故即失壞極大果聚。
「激動」兩個字很美,平常我們看見某個東西蠻好,但是往往心動一動也就算了,「激」就是強烈地推動你的心,策勵你一定要去做。 以上是說明由於前面這四緣,策發你發這個心。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所以儘管我們眼前大菩提心一時還談不到,但是就這個關鍵,你能夠克服了,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課通知(含0423摘要-上士道_ 佈施波羅蜜
第三,破除沒有自信和自輕者,「此中分三:於所應得破除退屈;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看下文。 破第四宗者,有作是說,不許前三,修空性時,當於空性先引定解。 正安住者,是為無倒修習空性,以非如初宗心未向空,非如二宗,修無分別不憶空見,非如三宗見觀為先,次無分別不住見故。 此言以見觀察義,謂憶其見,次於見上唯修安住許為修空,非應正理。 如是於空作止住修唯奢摩他,仍無觀修毘缽舍那修習之理,故無止觀雙運修法,唯一分故。
四百論釋雲:「若法自性、自體、自在、不仗他性。」此說彼諸異名。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不仗他者非謂不仗因緣,是說有境名言之識為他,非由彼增上安立為不仗他。 言自在者,謂彼諸境各本安住不共體性,即彼亦名自性自體。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課通知(含0423摘要-上士道_ 佈施波羅蜜
成佛都是千穩百當了,何況只是要想求生西方、生天或得到現世安樂,那更是保證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成就,沒有一個遺漏。 就是對所盼望的、所景仰的、所羨慕的這個菩提,發欲證得之心。 第一個是因為親自看見或者聽見諸佛、諸大菩薩無量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因此也想要得到它。 這就是為什麼阿底峽尊者見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而尊金洲大師為所有師長中最珍貴的一位的原因。 他第三位大善知識阿嚩都帝是對中觀有正確認識的人,而且他見到明瞭杜鵑論師,就已真實通達了空性。
故若非僅由住一境,即以觀慧思擇之力,若能引發輕安之時,乃是成辦毘缽舍那。 雖緣空性為境,若但由其住一所緣引生輕妄,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毘缽舍那。 又未得止者,先求瞭解無我之義,次緣此義數數思擇,由此思擇不能得止。 若不思擇安住而修,由此為依雖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無修觀之法,更須修觀,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勝觀決定次第。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若未得輕安,是奢摩他隨順,非真奢摩他,名奢摩他隨順作意。 修次中編雲:「如是修習奢摩他者,若時生起身心輕安,如其所欲心於所緣獲得自在,應知爾時生奢摩他。」此說須具二事,謂於所緣得自在住及發輕安。 故修次初編說:「若時於所緣境不用加行,乃至如欲心任運轉,爾時應知是奢摩他圓滿。」意在已得輕安,修次中顯了說故。 又辨中邊論說八斷行中之捨與此第九心同一宗要,但此非足,彼論亦說須輕安故。
由眾多門發生堪忍,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 有舍觀慧思擇修者,即舍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觀察有境不應瞋者,若於怨害發生瞋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誠為相違,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
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雲:「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 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課通知(含0423摘要-上士道_ 佈施波羅蜜
然汝等說若一切法,皆無自性餘復何有,破除縛脫及生滅等,不須更加勝義簡別,即由破除自性正理而能破除,故於無性安立縛脫及生滅等,應當審思云何非破。 若謂論師就名言許繫縛解脫、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我於名言亦許彼等故無過失─此非應理。 《月稱論師》於名言中,亦許諸法全無自性,汝亦共許;若爾破除自性之理,於名言中亦須破彼自性故,又許破自性之理,能破繫縛及解脫等,故於名言亦破繫縛及解脫等,極為明顯。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佈施波羅蜜
此復有二:謂增益法我及增益補特伽羅我。 是故宣說薩迦耶見為餘一切煩惱根本,非不宣說無明為本。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2025 「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此說法我愚之無明,為補特伽羅我愚之因,顯示無明內中二執因果之理。 故說薩迦耶見除無明外,為餘一切煩惱根本,皆無相違。 若不了知如是解釋論師意趣,則說生死有二根本,其相違過極難斷除。 若爾論師如前所引,說非新作及不待他為自性相,此說為就觀察門耶?
所以為什麼要這麼重視傳承,而有了傳承還要經過像印度當年這樣的辯論,對其內涵深細地明辨。 我舉一個實例,二十年以前我有過這樣的經驗。 那時候出家未久,有一次有事情要出門一趟,時間很趕,離出發只有三天,有很多東西待整理,結果我弄了一天還整理不出來,越弄越慌,飯也喫不下,東西擺在那裡,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此時有一個人跑來告訴我:「你安下心來,坐下來先計畫一下:你要去做些什麼事情?什麼東西留在這裡,去應該帶些什麼東西,怎麼準備。」我想了半天,覺得有道理,就坐下來,他也幫著我。 第二天我慢慢地做,心裡穩定下來,結果半天就理出一個頭緒來,到了晚上就弄好了。
故立彼二為法及法性者,是就其餘名言識立。 由是因緣勝義諦者,是於寂滅一切自性戲論之上,更離無性現似有性一切戲論而為安立。 又謂通達內外諸法,有情執為二我所依,為無自性是正見歧途。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 廣論消文道佈施波羅蜜2025 此出一切大乘小乘經教之外,由許破除一切有情繫縛生死根本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