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門町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市定古蹟,屬於大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 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一樓奉祀彌勒佛與張家九玄七祖、齋友牌位。 慈峯寺2025 慈峯寺2025 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張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4月8日。 有多個龍山寺,其中大多的龍山寺是從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泉安鄉安海龍山寺分靈而出的。 安海龍山寺是一間影響力深遠的廟宇,於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始建,明代天啓三年1623年大修,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千手觀音),目前屬於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已有87年歷史。
- 由於道路用地的調整,慈雲佛堂也有部分受到影響。
- 慈雲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門町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市定古蹟,屬於大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
- 待向日方政府陳情和爭取之後,才免於完全拆除的命運,僅於西南角約少掉10坪左右。
- 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一樓奉祀彌勒佛與張家九玄七祖、齋友牌位。
- 慈山寺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護持正法,利益大眾。
1984年以後陸續維修改建,於廟宇舊址建成中巖博物展覽廳廳房及碑廊、藥師殿等等,擬改作文物展覽中心。 峯側左右各有峽溪若雙龍環繞,潺潺合流於峯下,上有小石橋名“雙龍橋”。 遊人佇立橋頭,放目四周:四山環抱,峯巒疊翠,澗壑縈繞,綠陰微涼,花木蔥蘢,鳥鳴鷹飛,一派清幽靜謐,活畫出中巖的秀麗風光。 慈峯寺2025 中巖寺始創於東晉,彰顯於唐、宋的古中巖,早期爲著名佛教聖地,傳說是十六羅漢之第五羅漢諾巨那尊者的道場,其佛法弘大,古與峨眉山齊名。
慈峯寺: 慈峯寺
1914年(大正3年)臺北廳發布都市改正計畫並進行淡水河整治作業,於該地堆高窪地、建置鋼筋混凝土護岸,並將道路寬度加大為10間(1間為180公分,1坪為180公分平方)。 由於道路用地的調整,慈雲佛堂也有部分受到影響。 慈峯寺2025 待向日方政府陳情和爭取之後,才免於完全拆除的命運,僅於西南角約少掉10坪左右。 慈峯寺位於安南區總頭寮,主祀觀音佛祖,陪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十八羅漢等,依內政部登記資料為民國58年創建,廟宇曾於民國65年、民國85年重建,今廟貌為民國93年重修。 慈峯寺 泉州人從明朝末年起,即大量移民臺灣,明鄭永曆七年(1653年),安海龍山寺的肇善禪師即在臺灣鹿港創建龍山寺,寺中建材多來自晉江,寺中石獅子則由晉江師傅所雕刻,而大殿中的「通身手眼」匾額則是複製安海龍山寺。 舊爲中寺所在地,寺院恢宏,氣象莊嚴,被毀於“文革”期中。
公眾人士敬請透過慈山寺網上登記系統登記來寺參學。
慈峯寺: 民國時期
龍山寺之前曾名「天竺寺」或「普現殿」,後因為地處安海鎮龍山之麓,才改名為龍山寺。 1922年(大正11年)3月,臺北市町名改正,由原本清治留下的名稱改制為「町」,此處因為屬於低漥地帶,經常氾濫成災,歷經日人墊高填埋等整治築地工事之後,才改善此地的水患問題,因此此地定名為「築地町」,佛堂也劃屬於築地町境內。 受西來庵事件影響,4月4日由臺灣總督府社寺課長丸井圭次郎成立南瀛佛教會,佛堂堂主張加來也以齋教身分成為南瀛佛教會正會員。
“巖壑勝景,不減峨山”,有“先遊中巖,後遊峨山”之說。 明代僧人園睿《中巖山碑記》說:“中巖在諾巨那開創之前,舊名玉泉巖,本爲慈姥夫人顯跡之地。 慈山寺乃秉承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興辦的一所漢傳佛教寺院。 慈峯寺2025 我們相信眾生皆有佛性,能通過聞思修,培養正知正見,斷除煩惱,成就福慧,從而得到真正的安樂。 慈山寺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護持正法,利益大眾。 慈山寺為平衡參學質量、訪客安全、交通配套、寺院莊嚴、睦鄰關係,實行登記機制,祈能以境說法,淨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