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9年(1980年)起每姓推選代表出任管理委員會之委員,土地80餘甲,並更名為「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管理委員會」至今。 康熙24年(1685年),臺廈道巡狩周昌主導遷建於現址。 清乾隆12年(1747年)8月,臺灣監察御史範鹹,其蒞廟拈香,發起增建前殿及將後殿添高3尺,並恭塑玄天大上帝神像,鎮座大殿。 嘉慶20年(1818年)2月,後殿坍塌,當時富紳沈懷(沈萬全)倡重修,再增高2尺5寸,並在廟前置石階,長1丈8尺。 光緒17年(1891年)8月,重新興建,再添高3尺,並於廟前面挖掘一泓泮月池(為現在的武承恩公園)。 本廟自建已逾三百年,住民達三仟七百餘戶,前面高樓矗立,廟貌相對矮小,信徒激增,膜拜者日眾深感廟殿狹隘,協議改建為現代化三層樓殿以謝神佑。
- 上帝廟三年一科的「三月扛大轎」系列慶典安排5天,4月1日清晨6點半「敬天科儀」揭開序幕,重頭戲遶境今、明兩天登場,上帝廟主委姜金利說,估計參與遶境神轎與藝陣232支,參與信眾約1萬5000人。
- 公元1836年(清道光16年)間重修供奉「觀世音菩薩」、公元1854年(清鹹豐4年)陳有裕 等人重修,更名為「北極殿」。
- 所以北極殿內,不管是廟門、柱身、旗幟皆黑色;加上廟身高聳,形塑出一股剛毅謹肅的空間氣氛。
- 兩側山牆鳩有壁畫雙坡水硬山翹脊頂,屋面陡峭,高度極高,空間高挑寬敞。
- 歷經多年,在各委員和信徒們的努力之下,披荊斬棘,克服了種種艱難,於民國九十年新廟建造完成,並舉行首次「幸巳科慶成五朝王醮大典」。
- 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四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到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可惜都經過數次的重新翻修,以失去了原有的古意。
- 迢遙又度百載,終難免歲月侵蝕與風雨吹磨,幸經數度修繕,方得完護至今。
- 明寧靖王所書「威靈赫奕」木匾一方,落款於明永曆23年,是目前臺灣最古老的匾額,也是唯一存世的明代古匾。
廳內天井所鋪的古磚,拜亭的古石柱,神像前的古香爐和神龕上的匾額,都是古物,其中「威靈赫奕」匾,乃是明寧靖王朱術桂親筆,為臺灣碩存之明代匾額。 柯象先生勤修佛法,於1879年臨終前,囑咐信徒將其臉面五部鬚刮清,閉關一間土角厝,用束柴靜燻百日之後,升化為佛像。 此事傳出驚動官方欲探究竟,信仰者聞悉,恐有意外生事,而提前一天,先開挖一個洞窺看,驚見柯象圓寂成達摩坐姿,早已圓寂,肉身不腐完全石化,且其臉面五部鬚長出短短尚未成熟,信徒將玄天上帝及柯象佛像安奉在厝內,供村民敬拜,因其靈蹟頗為顯著,香火鼎盛,有求必應,庇境佑民,香火鼎盛。 下營當地有一句俗諺說「大上帝雲遊四海溜溜去、二上帝開路先鋒地理師、三上帝降妖伏魔流氓王、四上帝才高八斗狀元師、五上帝精通藥理是郎中、六上帝七上帝守角頭。」由此可見北極殿內的每尊上帝爺公都有其專長。
北極殿廟: 下營上帝廟 2022年6月25日進香,過爐名單
本殿坐東向西,廟構共計三進,即三川前殿、玄帝正殿與觀音後殿,三殿山牆依次毗連,渾然一體。 三川前殿採硬山三脊式,正脊飾雙龍朝福祿壽三星,步口石鼓與石枕,純以青鬥石雕就,樸拙之中益顯年代悠遠之美,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正殿正脊則為雙龍護塔,正殿後壁闢有『五龍捧聖』巨幅雕刻,係取材於玄天上帝在武當山圓道時,在九九佳辰由五龍真君下凡捧聖,接往金闕之典故。 明朝永曆年間,玉井仍是荒煙處處,莽草叢林,瘴癘瀰漫,當時漢人由水路三重溪入墾,經常為疾病所苦,為求祛邪去病,於是恭請大陸玄天上帝神尊(三帝爺公)入臺鎮駐,並於俗名『營埔下』之『菜園坑』一地,搭建芧草簡屋為恭奉。 此後,墾戶秉誠奉香,虔心上感,在神威施化之下,地寧人康,墾拓日慶有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盟機來襲,掃射玉井國小(日治昭和19年,亦即民國三十三年 ,西元1944年四月初一,上午九時左右),當時正是新生入學之時,全校師生與家長共三仟多名,竟能在此危急存亡之際,全數即時疏散,安全入避坑灣,躲過一劫。
三年一科的繞境,俗稱為「扛大轎」,特殊扛轎方式稱為「犁轎」。 以入廟之際,各陣頭、神轎、鑼鼓等 ,無不卯足全勁表演,最具看頭,人稱「三月扛大轎」、「上帝公踅莊」、「上帝公出巡」。 麻豆北極殿普濟寺又叫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主殿於明永曆5年(1651)首建,當時上帝爺威靈,右傳左達,他鄉外裏進香川流不息,而殿上匾額「北極元樞」乃明永曆15年(1661)吉置,另有乾隆16年所立之「捐置齋房碑」,記載乾隆2年該廟重建之事,可見本殿歷史之悠久。 至於本殿右廂奉祀之地藏王菩薩,係大正2年(1913)麻豆街分為頂下街,競相迎暗藝,是時菩薩大發威,顯示欲居本角,普渡眾生,經住民虔誠在本殿增設普濟寺奉祀菩薩。 在玄天上帝神龕上方,掛著一匾額,寫著「威靈赫奕」,這可是全臺灣最早,也是唯一一個留下來的明代匾額。 玄天上帝為明朝政權的守護神,鄭成功率兵來臺後,待局勢安定,便選擇在地勢最高的鷲嶺興建了供奉玄天上帝的北極殿(1663年建廟),是臺南少數的明朝廟宇。
北極殿廟: 建築特色 :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撒退來臺,國軍駐守於白崙(嵌腳昔稱)興建營房,將原有廟宇之石材磚瓦搬走,一時間廟宇幾近夷為平地。 玉井北極殿舊稱『大武壠祖廟北極殿』,自玉井鄉闢墾以來,即為境民精神寄託之所、宗教信仰之重心,因此肇建訖今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俎豆綿延,蔚為地方世代薪傳之信仰依歸。 本殿主祀神明為臺灣奉祀廣泛的玄天上帝,素以神威顯赫、伏魔除妖著稱於世。 自稱神明歷境以來,多蒙聖澤垂覆,民豐物阜,境安人和,遐邇信徒近悅遠來,因而譽傳全臺,成為全國各地玄天上帝歷史古廟與進香聖地之一。 玉井北極殿的中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次間為三十六官將,又稱三十六天罡神,為玄天上帝的部將。 形式上是一扇門九位,當門關起來時,會發現神像們以雲朵兩兩相連著。
廟內的古鐘是清道光17年(1837年),由府城殷商吳尚新(吳園的創辦者)遠赴大陸姑蘇訂製送給廟宇的,只可惜已經破損,不然就可以聽到如《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樣的鐘聲,歷史悠久的北極殿內處處都是寶貝。 康熙23年(1684年)-朝廷在澎湖設立澎湖水師協,依據營制設水師提標、南澳鎮標、銅山營與閩安協標於媽宮澳(今馬公市),標兵均由前一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澎之水師整編而成。 四標標兵各自立同鄉會館,共夥而祭祀神明;其中「提標館」與「南澳館」奉祀天上聖母媽祖,「銅山館」與「閩安館」則奉祀武聖關公。 許昭安說,當時,為了避免營兵長期佔住或逕據私有,公元1837年(清道光17年),桐山營的頭目,與廟方董事及里民街眾共同簽署一份公約,以杜絕爭端,並 在次年立碑為證,現存兩方古石碑,放存於廟內文物展示室。 公元1836年(清道光16年)間重修供奉「觀世音菩薩」、公元1854年(清鹹豐4年)陳有裕 等人重修,更名為「北極殿」。 日治時期,拓寬道路拆除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民國53年,再拆除前殿大半,成為目前緊臨街道,建有騎樓的廟貌。
北極殿廟: 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臺南北極殿)廟宇特色
現今的北極殿平面配置為傳統閩南式平房店屋,三進街屋形式,沒有護龍。 騎樓形式的前殿,再上七級石階纔是入口,中開三目,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重新改建的,原有之山門亦經過兩次整修,木構造結構已不復存,整體結構系統為標準之「疊鬥式」構架,裝飾意味極為濃厚。 北極殿廟2025 前側拜殿部份為「捲棚式」構造,有兩座獅子型座鬥,出挑形式為硬式三挑。 正殿的第一組座鬥為象型,第二組則改為銼瓜形式,其後數組皆為此型。
北極殿廟: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後殿部份則為半承重牆、半構架式結構,大樑下為鳥型雀替,整體形式簡單素淨,有別於前殿之華麗修飾。 本廟另有一特色是色彩,由於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此方屬黑色,故廟門、旗幟、柱子皆為黑色。 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四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到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可惜都經過數次的重新翻修,以失去了原有的古意。 北極殿位於當時的臺灣府(臺南)城區「府城七丘」之一的鷲嶺,是城內地勢最高處之一,更顯廟宇的壯觀魏峨。 臺南當地有句諺語「上帝廟埁(音同岑)墘,水仙宮簷前」,意思指在鷲嶺之上的北極殿,其臺階相較於當時臨海岸的水仙宮之廟簷還高,不僅反映當年府城大街由鷲嶺往西漸低之地勢的落差,也比喻廟宇地位高低。 但在清兵入府城之後,因玄天上帝是前代明朝的鎮邦護國神祇,導致北極殿地位不若以往。
北極殿廟: 依古禮於農曆三月一日 邀請茅港尾天后宮 天上聖母 茅港尾觀音寺 觀世音普薩 前往下營上帝廟看戲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北極殿廟2025 北極殿現今的樣貌及結構主要是由日治時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翻修所確立。 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日本人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廟埕及前殿部分樓宇拆除,到了民國53年(公元1964年),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15公尺道路,前殿大半被拆除。 今日北極殿前殿因緊鄰街道,故做成騎樓形式,再上7級石階纔是入口,為三開間,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公元1971年)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4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斗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 現況廟貌為店屋廟宇之型態,於民國96年(公元2007年)完成修復工程。 明治四十年(西元一九0七年)日本人闢建道路,而將廟埕拆除,到了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十五公尺道路,北極殿再度被拆。
北極殿廟: 下營上帝廟徵【廟祝】乙名
下營北極殿由當地的六大姓共同管理,分別是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多年來已有一套「六姓共治」的經營模式,由於過於複雜,在此先不做敘述,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黃依言所著之《下營莊六姓共治場域研究》。 因北極殿位於鷲嶺地勢較位在五條港的水仙宮高,當地留下俗諺「上帝廟硶墘(埁漧),水仙宮簷前」(意指上帝廟硶墘(石階)的高度相當於水仙宮屋簷,或比較高)。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 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北極殿廟: 玉井虎頭山
目前的前殿只得做成騎樓形式,再上七級石階纔是入口,中開三目。 門內的拜亭是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四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到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可惜都是新建,古典之美變化許多。 1661年(永曆15年),鄭成功的部屬劉國軒將軍、洪旭副將等在下營地區發起奉祀玄天上帝、開天炎帝。 原本僅為一茅草建築,位置約在今廟址西南1裏處,俗稱廟地區。 1747年(乾隆12年)巡臺御史範威其發起增建前殿,將後殿添高3尺,形成前後殿,並塑玄天大上帝神像,鎮座大殿;殿前開挖泮月池供人飲水,稱為「埔堀仔」。 1818年(嘉慶20年)後殿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富紳沈百萬提倡重修,再增高2尺5寸,並在廟前置石階,長1丈8尺。
北極殿廟: 到名廟打卡/下營北極殿 上帝公化名武承恩成最大地主
臺南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的府治東安坊赤嵌街,因地勢高亢,更顯現廟宇的壯觀魏峨。 前殿內以及拜庭前天井牆面上一共嵌有9方石碑,包括廟產地租碑記、示禁碑記、重修碑記等,其中與清兵桐山營訂立的道光18年(公元1838年)的「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最是特別,別具歷史意義。 正殿後方地藏王神龕旁有1口道光年間鑄造之古鐘,是府城富有的鹽商吳尚新等人特別遠赴江蘇姑蘇鑄造。 其上除刻有祝賀的銘文,也刻有奉獻者名錄以及瑞獸「蒲牢」。
目前的前殿只得做成騎樓形式,再上七級石階纔是入口,中開三目,門內的拜亭是民國六十年重新改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的神龕華麗繁複、金碧輝煌,由四根金柱頂住層層出挑的到栱,宛如大建築中的小建築,可惜都是新建,了無古意。 1992年,為配合政府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將廟前泮月池改建成下營武承恩公園。 2002年開工增設太歲殿和文物館,2003年入火安座,奉祀鬥姆元君。
北極殿廟: 臺南旅遊網
整個活動由於在村內進行,因此沿途都以步行遶境,欲使玄天上帝能賜福於百姓,待回廟安座後,廟內會辦桌感謝所有陣頭辛苦的參與,並且準備康樂晚會供大家欣賞,活動當天相當熱鬧。 北極殿廟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這七座廟宇分別是東安坊大上帝廟、鎮北坊小上帝廟、永康裏洲仔網寮上帝廟(已不存)、武定裏上帝廟、廣儲東裏上帝廟、仁和裏下灣上帝廟、崇德里上帝廟。 現今的北極殿位在臺南市區最高點,坐南朝北,三開間,與過去規模相去不遠。 由三川殿、中庭、正殿拜亭、正殿、後殿拜亭、後殿及不對稱的左右廂房所組成,舊時三川殿與正殿距離較遠,中間天井兩側有過水廊,三川殿形制亦非今日應都市法規而蓋之騎樓形式。
民國18年,歲次己巳,下營莊玄天上帝廟舉辦第三次建醮,由於與中和境北極殿已建立深厚友誼,中和境北極殿回贈「玄樞運天」牌匾 予本廟。 周建和主委指出,該廟正殿懸掛著明朝永曆15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索敬獻的「北極元樞」匾額及歷代贈匾可窺見當時神威顯赫、香火鼎盛的盛況。 姜金利主委指出,民國51年(公元1962年)農曆歲次壬寅年2月8日戌時,下營上帝廟的二、三、四玄天上帝降鸞於下營北極殿指明社 昭善堂,鸞文「…兩宇交誼情莫斷…」,兩廟交誼淵源深厚。 經由武當山玄天上帝祖庭紫霄宮600年歷史的玄帝神尊來臺巡禮,再度搭起友誼橋梁,牽手再續百年 北極殿廟2025 情誼。 大陸湖北省武當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景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 兩岸宮廟簇擁武當山玄天上帝祖庭紫霄宮600年歷史的玄帝神尊來臺巡禮,臺灣臺南下營上帝廟、府城中和境北極殿(大上帝廟)、永康大灣凌霄寶殿武龍宮、麻豆普濟寺北極殿籌備盛大活動迎賓候駕。
北極殿廟: 下營上帝廟文昌筆
常聽人家說「暮鼓晨鐘」,鐘和鼓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文物,懸掛於三川殿的兩側上方,除了每日早晚,重大祀典、貴賓入廟也會擊鼓鳴鐘。 北極殿有一口非常古老的古鐘,打造於1837年,超過150年以上的歷史,因為年代已久,現在改放置在地藏王殿旁的地面,正好有機會讓大家一瞧究竟。 廟內有監軍寧靖王朱術桂奉上的匾額,筆跡娟秀清靈,「威靈」象徵神明的神通廣大;「赫」是彰顯;「奕」是指世代,題字的意思是彰顯玄天上帝的神武威靈能世世代代永流傳。 北極殿廟2025 匾額旁的「術桂書」則顯示了這是由鄭氏時期皇族留下的墨寶,是難得超越三百年還流傳至今的真跡。 北極殿的主祀神為玄天上帝,代表色為黑色,因此整間廟從裡到外都以黑色為主色。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峯《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根據後殿前檐柱柱聯「南海慈雲輝聯北極,西方法雨澤普東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極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現今三川殿為混凝土及磚木結構混合結構,三開間,開三門,但無前簷柱,硬山頂。 中門繪黑底天地交泰金龍,左右門繪四元帥,較為特殊,皆為潘麗水手筆,中門石球(抱鼓石)小巧古樸。 正殿三開間,計寬二丈七尺七寸,進深17架,前後共用六柱,疊鬥擱檁混合式,點金柱架內用三通五瓜,下方有一對附柱加強支撐。
於民國七十二年(西元一九八三年)歲次癸亥年六月十六日(農曆五月六日)吉時開工. 10月26日全臺遶境神尊將駐駕臺南中和境北極殿,屆時下營上帝廟將出六頂神轎於府城遶境,再續百年情誼,目前在府城掀起話題。 11 月1日農曆九月九日祈福神尊將抵達全臺最後一站,也是這次兩岸玄天交流重要的「玄天上帝得道飛昇醮典法會」。 主辦方下營北極殿,將先行遶境,有下營北極殿 六頂神轎、大陸四頂神轎,還有松山北極殿、太平北極殿、高雄過田仔、花壇三玄宮、玉井北極殿、麻豆北極殿等,最重要的臺南北極殿也首次來下營遶境祈福。 許昭安主委說明,府城中和境北極殿(大上帝廟) 所在位置是在府城最高的「鷲嶺」,故有俗諺「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 乾隆末年起,來自福建福寧的桐山營班開始以北極殿為戍臺登陸或離臺待渡的據點。
初次看到「臺南保障」四個字,大概會有些疑惑,保障的是什麼呢? 其實這個匾額應該要連在一起看,「臺南保障」是在形容北極殿主神玄天上帝為臺南地區守護神之意。 這個匾額刻於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為廟宇重修落成慶賀之用。
北極殿廟: 奉祀
因桐山營兵聚居於廟內,顯得雜亂,在嘉慶9年(公元1804年),由里民與桐山營共同捐款,於廟後建桐山營公寓,以供營兵及同鄉暫時居住,也稱桐山營曹館。 北極殿廟 道光17年(公元1837年),為了避免營兵長期佔用據為私人所有,桐山營的統領與廟方主理董事及里民街眾共同簽署協議,並在次年立碑作為記錄,此碑至今仍留存於廟前殿的牆壁上。 北極殿外觀特徵上,可見到其因歷史因素而夾在商店之間,建築面寬窄,但縱深長,像傳統漢人店屋,因此說是店屋廟宇形式。 北極殿廟 北極殿廟2025 前瞻與回顧,見賢而思齊,本殿能有今日模,先賢宿德之籌掌規劃,固然功不可沒,十方信眾之虔誠以奉更是居功厥偉。 南保於明鄭時代業已墾拓,聚落漸成,清制屬安平縣歸仁南里,後改隸關帝廟支廳歸仁區之歸仁南保裏,再改屬新豐郡歸仁莊歸仁南里,光復後始稱南保村。 然而村中耆老大多稱該地為「松仔腳」,傳聞松仔腳原即營盤崙,係當年鄭成功部將-甘輝、分兵駐守地,現多闢為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