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民堂必看介紹

臺灣第一本善書《善錄金篇》就是由醒世堂所著,醒世堂在宜蘭縣內有鑑民堂、勉民堂、勸世堂、喚醒堂等子堂,其中喚醒堂又將鸞堂信仰傳向全臺。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 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

  • ,位於羅東鎮中山路3段鬧區,一般人鮮少了解該廟淵源歷史及特殊的建築,外地遊客暢遊羅東夜市,不妨順道到該廟,欣賞全省獨一無二,與全省各地其他廟宇不同格局的美麗古老建築。
  • 而宋光宇更強調「宜蘭可說是臺灣本島清末鸞堂重要的起源地。
  •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
  • 相傳清道光7年(公元1827年)勉民堂建築本體即已存在,起初為羅東藍振泰家族之神堂,曾借與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問案辦公之用,至鹹豐年間巡檢處遷移他地,藍家將公廳收回,並於此設立私塾以教育學子,並奉祀三恩主聖位,以督促學子勤勉於學。
  • 當時所有建材全由唐山運來,從磚塊尺寸可以看出與臺灣不同,磚塊中間為土塊,就是一般的(土角厝)當時一般人民只有(土角厝)官式建築有足夠財力加上磚塊,再次佐證本堂建築物創建時為清朝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
  •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
  • 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藍家後代,藍新(1871-?)、藍欽(生卒年不詳)兩人至宜蘭新民堂學習扶鸞(透過雙人或單人手扶鸞木,讓神明附著於鸞木或是鸞生身上,於桌上寫字勸勉信徒遵守倫理道德),並且招募鄉民一同至新民堂學習,參與人數漸多。

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與菩提講堂。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 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勉民堂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

勉民堂: 廟宇簡介

藍家人(藍新、藍欽)於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至宜蘭新民堂學習扶鸞,至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向新民堂李恩主提出回羅東開堂設號之請求,因人數不足而遭李恩主拒絕,故再招募鄉民至新民堂訓鸞,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獲賜設堂為勉民堂。 為宜蘭古老之鸞堂建築,其建築格局為1棟9門3窗,9門為前檐牆開門、左右山牆各開2門,後檐牆之神龕兩側各開1門。 格局相當特殊,傳說清代最低階衙門的建築格局,亦有人詮釋為9門3窗亦即代表廣納三教九流各界人士皆能來此祭拜的含意。 ,位於羅東鎮中山路3段鬧區,一般人鮮少了解該廟淵源歷史及特殊的建築,外地遊客暢遊羅東夜市,不妨順道到該廟,欣賞全省獨一無二,與全省各地其他廟宇不同格局的美麗古老建築。 縣定古蹟,位在羅東鎮中山路,是清代羅東保的公所及社學所在。 光緒20年(1894)藍紅九、藍新等人建立「勉民堂」。

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勉民堂2025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

勉民堂: 建築特色

明治29年(1896)陳祖疇在其書房創設「坎興鸞堂」,後與「勸善局」莊贊勳等合作,擇現址建「碧霞宮」,奉祀嶽武穆王為恩主,推楊士芳為首事,民國86年(1997)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宜蘭未信齋鸞堂是由舉人林以佃等人在宜蘭坎興街所建,專門供人問事之用。 該堂是由書房改成的,曾於光緒17年著作鸞書《喝醒文全集》,據該書所記,該堂源於粵東,鸞生大都是有功名的士子。 勉民堂 原為「就正軒」書房,明治28年(1895)舊曆5月24日,由吳炳珠、莊國香、吳祥煇倡建,後移至武營,明治33年(1900)始遷至現址,為頭城第一座鸞堂。 宜蘭仕紳熱衷鸞務,宜蘭鸞務鸞堂倡導者,不是有功名者就是地方富商。 例:倡建新民堂的李望洋是舉人,曾任甘肅河州知州、楊士芳是進士、浙江即用知縣,張鏡光、呂桂芬、莊贊勳等人都是秀才。

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藍家後代,藍新(1871-?)、藍欽(生卒年不詳)兩人至宜蘭新民堂學習扶鸞(透過雙人或單人手扶鸞木,讓神明附著於鸞木或是鸞生身上,於桌上寫字勸勉信徒遵守倫理道德),並且招募鄉民一同至新民堂學習,參與人數漸多。 光緒21年(公元1895年),2人返回羅東將原有私塾改為鸞堂,並開設堂號命名為勉民堂。 勉民堂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 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 現今廟宇多數為道教及佛教或民間信仰,本堂非道教非佛教也非民間信仰,本堂實為儒教,以本堂堂規第一條本堂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以孝悌忠信為立身之本,禮義廉恥為潔身之根,凡入堂為堂生者,必須遵守奉行。 羅東勉民堂為宜蘭古老之鸞堂建築,傳建於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本體保存良好,唯因建築居於鬧區之中,最外面建築1棟2層樓之立面,使得從外面不易看清勉民堂之位置。

勉民堂: 寺廟

因人數不足而遭新民堂李恩主拒絕,故再招募鄉民至新民堂訓鸞,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獲賜設堂為勉民堂。 他認為臺灣鸞堂在清康熙年間就有,到光緒年間才大盛,而其有三個核心地區:一是宜蘭系統,二是新竹系統,三是澎湖系統。 而宋光宇更強調「宜蘭可說是臺灣本島清末鸞堂重要的起源地。 學者王世慶認為臺灣最早的鸞堂是澎湖「一新社」,該鸞堂創於鹹豐3年(1853),後由楊士芳傳回宜蘭,成立喚醒堂與碧霞宮,再由宜蘭傳向全臺灣。

勉民堂: 新民堂 Xinmin Hall

磚塊間黏著為石灰、糯米、及貝殼粉末,直到民國55年牆角因怕受潮再加上洗石子工法給予加強。 本堂建築風格三窗九門,為現今全臺獨有,為何為三窗九門? 因當時官式建築纔可以有三窗九門,一般民間只可有前後兩門,故以此佐證本堂建築物創建時為清朝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而清朝官階由一品至九品,本堂為最基層九品官階衙門。

勉民堂: 命名空間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勉民堂: 建築特色 :

當時所有建材全由唐山運來,從磚塊尺寸可以看出與臺灣不同,磚塊中間為土塊,就是一般的(土角厝)當時一般人民只有(土角厝)官式建築有足夠財力加上磚塊,再次佐證本堂建築物創建時為清朝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 勉民堂建築風格三窗九門,為現今全臺獨有,為何為三窗九門? 勉民堂是清領時期羅東二家乩堂之一,供奉關聖帝君為主神,配祀保生大帝,亦稱「武廟」。 建築古色古香,九門三窗非常獨特,宜蘭縣的寺廟,尚無如勉民堂的結構,該廟除地板曾經翻修外,其他磚瓦杉木,皆是來自褔建的唐山建材。

勉民堂: 宜蘭市長參選人 李家豪

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藍家人(藍新、藍欽)於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至宜蘭新民堂學習扶鸞,至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向新民堂李恩主提出回羅東開堂設號之請求,因人數不足而遭新民堂李恩主拒絕,故再招募鄉民至新民堂訓鸞,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獲賜設堂為勉民堂。 勉民堂雖然原為私人性質的鸞堂,但自民國70年(公元1981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已成為公開的地方信仰中心,每年的農曆6月24日關帝聖誕皆會舉辦羅東鎮內的繞境活動,為羅東鎮內一大廟會盛事。

勉民堂: 宜蘭新聞網

宜蘭縣內的孝廟,尚無如勉民堂的結構,此外,在全臺的孝廟史上亦可堪稱一絕。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 羅東武廟勉民堂,通稱勉民堂,位在羅東鎮中山路三段一百九十號,是羅東五大廟之一,也是溪南三大鸞堂之首。 勉民堂內神龕前方地面抬高,其上放3張竹椅,是為三恩主(由龍邊至虎邊分別為竈君、關公、呂洞賓)所設,據說是給神明辦公和休息之用。 勉民堂 屋頂有天窗,據廟內人士表示,是為了讓神明經過天窗時可入廟歇息。 勉民堂 羅東武廟勉民堂,簡稱勉民堂,為臺灣一間主祀關聖帝君、副祀保生大帝的鸞堂,是羅東五大廟之一,也是溪南三大鸞堂之首。

羅東武廟勉民堂又稱「勉民堂」,屬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面積約175帄方公尺。 位在宜蘭縣羅東鎮中山路三段一百九十號,是羅東五大廟之一,也是溪南三大鸞堂之首。 供奉關聖帝君為主神,配祀孚佑帝君、司命竈君、嶽武穏王及王天君。 勉民堂2025 勉民堂原為清付噶瑪蘭廳羅東保的公所(嘉慶20~25年左右),道光10年,於公所匇側增建羅東書房,鹹豐6年公所他遷,傴留書房,清光緒20年(1894)由藍新、藍欽……等人發貣募款,依據清光緒6年(1880)舊式重建三窗九門的廟貌,自此由文人乩壇,轉變為鸞堂。 民國61年圕三恩主神像,民國68年後改堂號為「羅東武廟勉民堂」,民國70增為供奉五恩主,民國75年辦理孝廟登記,民國84年成立管理委員會迄今。

勉民堂為1棟9門3窗的建築,9門為前檐牆開門、左右山牆各開2門,後檐牆之神龕兩側各開1門。 3窗為左右山牆之兩門中各開1窗,後檐牆神龕後方開1窗。 格局相當特殊,有一說此為清代最低階衙門的建築格局,亦有人詮釋為9門3窗亦即代表廣納三教九流各界人士皆能來此祭拜的含意。 正殿的金柱為四方柱,柱體四角各有小斜面的轉折,在宜蘭縣內的廟宇尚無如同勉民堂的結構與配置,極富特色。 現今廟宇多數為道教及佛教或民間信仰,勉民堂非道教非佛教也非民間信仰,實為儒教,以堂規第一條本堂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以孝悌忠信為立身之本,禮義廉恥為潔身之根,凡入堂為堂生者,必須遵守奉行。

勉民堂: 羅東鎮勉民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