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元,上人協同弟子共同建造而成,最早只有大殿及旁邊加蓋的諮客室(做工廠使用),共花了41萬元。 其中因花蓮多颱風、地震早先的屋瓦多已破損,民國五十九年上人的師父,印順導師拿了10萬元做補屋瓦使用,上人決定用水泥砌,以防止天災帶來的損害,並親自與工人一同施工、調整屋脊的斜度。 慈濟靜思精舍 「靜思精舍」主要是作為女眾或常住眾修行之所,從五十七年至今約三十年間,因人數及功能的增加前前後後共增建了十一期的工程。 慈濟靜思精舍2025 坐落於中央路的慈濟文化園區,包含了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園區,呈現出慈濟證嚴上人致力「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的精神,靜立這處精緻素雅的空間,會讓人領略到結廬人間而無車馬喧鬧的境界。 為了籌建醫院,上人每個月要北上開建築會議,恩師父和我一起隨師出門行腳,每次約五到十天不等。
那份堅持與堅定,人人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一直到上人創立慈濟,更是菩提心是道場。 非常非常嚮往,當時的團結、和心的道風與道氣。 而師兄們追隨上人幾十年如一日的長遠心,更是無限景仰。 「瑣瑣碎碎的事情很多,但日子過得非常踏實,沒有空過。」負責做有機肥、酵素的德務師父深有體會:「有機肥是菜的成長養分,而菜則滋養大眾的生命,以成就道業。」生命成就慧命,是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相互成就的美善篇章。 「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德佺師父運用巧思,化腐朽為藝術。 電風扇壞掉了,他將鐵製圓形保護網設計成曬衣架、抹布架等;回收的鐵架,裝上鬆緊帶,就變成置放洗衣盆的架子,讓環境美觀有道氣。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慈濟精舍被爆 違法蓋了70%再補做環評
這種「自力耕生」的精神,如蓮花連蒂並生,開展至全球的慈濟人皆奉為圭臬。 拆不散的師徒情 ① 操著親切的臺語,摻雜國語,慈濟靜思精舍裡,慈眉善目最得人敬重的師父就屬證嚴法師收的第一個徒弟德慈師父了。 拆不散的師徒情 ② 證嚴法師門下弟子陸續來了七個,不靠供養怎麼活? 因為德融師父俗家曾經打過毛衣就教大家打毛衣賺一件才 15 塊工資,而且半個月領一次錢,實在難以維持生活 …. 德慈法師行誼 ① 創業維艱,1966 年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草創初期,德慈法師與師兄弟們陸續做過不同手工維持生計,一共有幾項? 德慈法師行誼 ②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點名 21 種靜思精舍的農禪生活產品,手拉壞是最後一項!
-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原名「慈濟中小學」,於1999年7月11日舉行校舍動土典禮,其間歷經921大地震的考驗,於2000年9月正式開學。
- 會員遍及海內外;工作目標涵蓋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四大志業。
- 手拿著裝鐵釘的紙袋,不由聯想到建築工地上,被丟棄的水泥袋,將袋子揀回來,紙袋有三層,裡面、外面擦乾淨,糊成小紙袋賣五金行裝鐵釘。
- 內部多以活動隔間,增加空間彈性使用的可能,窗戶也多設計為摺疊窗、垂直軸旋轉窗,增加空氣的流通。
「為佛教」:證嚴法師一心宣揚正信佛教,不迷信、不誇大,鼓勵向人性最初的「善」修行,強調菩薩都在人間成佛,因人間有苦難,惟其通過苦難的考驗,纔是修行的不二法門。 《正晶限時批》今天邀請到惜根臺灣協會祕書長林子凌說明整起事件經過,她表示,慈濟位於花蓮的「精神堡壘」靜思精舍其實有違法狀況,早在民國96年時,靜思精舍就因為違建挨罰,但慈濟透過管道,在開罰同日馬上拿到補建照。 被環保志工爭搶的「香餑餑」,其實是吳明瓊那輛用來載環保回收物的老舊三輪電動車的副駕駛座,坐上這個位子,就可以跟著她在鎮上的大街小巷做資源回收,這輛不起眼的車總是載滿了回收物,也承載著做環保的艱辛和歡笑。 慈濟靜思精舍2025 慈師父曾説:「有時做著做著,就傳出『烤肉味』。」燙到時,皮膚會燒焦、凹陷,痛徹心扉而不由眼淚直流。 有一回,看到上人雙手抖一下,有師父馬上送上燙傷藥,但上人手還是不停,繼續工作。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力麗華美達安可酒店
常住師父細細剝出精舍自種的印加果果實,給常住眾補充營養。 慈濟靜思精舍 日常工作開小燈便足以進行,是常住的惜福日常。 精舍總務德佺師父一直深信,「師父教的一定都是好的。」承擔總務,生活用品琳瑯滿目,他總是遵守此原則,「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物品修理再修理,或將有限材料再加工,變裝成可用的資源。 慈濟靜思精舍 立面上的四支立柱象徵著「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精神。 為實行環保的精神在增建寮房的過程中是採用預鑄工法。 在十一期的整體規劃上是由許常吉建築師事務所,稟者上人的理念設計而成。
- 從一片塑膠片到完工成型,要經過九個人,如生產線一般,一打工資才臺幣十八元。
- 迎面是造型典雅樸素的精舍大殿,在屋頂內緣,以「人」字形成類三角型撐起,大殿外四支立柱象徵「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為祈願菩薩人間化。
- 地瓜收成了,自然也是大師兄,用腳踏車踩一個多小時,去花蓮市找人買。
「靜思」是證嚴上人現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則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場。 靜思精舍,是慈濟功德會的發祥地,慈濟人稱之為「心靈故鄉」,也是慈濟世界的源頭活水。 菜園就是種菜的園地,但是這裡的菜園不只是種菜,還是耕耘人心的好地方。 師父們過著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生活,誦經打坐是修行,行善佈施是修行,燒柴煮飯是修行,種菜除草亦是修行。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港濱自行車道
證嚴法師,一個瘦弱的女子,一個兩袖清風的修行者,帶領著眾多信徒,發揚人性終極關懷,獻身於濟貧、濟急、濟病的社會服務工作。 靜思精舍主要是作為女眾或常住眾修行之所,從1968年年至今,因人數及功能的增加,前前後後共增建了十幾期的工程。 最早只有大殿及旁邊加蓋的廚房,大殿內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慈濟靜思堂
上人稟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所以在精舍中所有僧侶或常住眾的生活皆要求自給自足,不接受供養。 因此靜舍中目前設有蠟燭工廠、薏仁包裝及加工工廠以提供女眾或常住眾自給自足的機會。 另外生活中的所需的食、衣、住皆由自己耕種、裁剪、監工而得。
慈濟靜思精舍: 相關條目
聽慈師父說,當時他年輕有力,有時載上百斤地瓜出門,有一次,在石頭路上,一不小心車子倒了。 慈濟靜思精舍 只能站在路旁,等有人經過,才協助把腳踏車拉起來。 地瓜摔破、摔斷很多,送到店家門口,也不敢説要多少錢,放下地瓜,轉身就走了。 天黑了,如果慈師父還沒回來,上人一定站在普明寺的路口,等到在月光下,慈師父踩著腳踏車回來。 有一天黃昏,在曬衣場晾衣服,昏黃燈光下,看到腳邊有一坨東西,低頭一看,居然是一隻死老鼠!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
靜思精舍屋頂本為日本黑瓦所舖,因花蓮多颱風、地震,早先的屋瓦多已破損;證嚴法師決定用水泥砌以防止天災帶來的損害,並親自與工人一同施工、調整屋脊的斜度。 每天揀菜剩餘的果皮菜葉經「發酵機」處理後,可製成有機肥再供給土壤營養;資源取之於大地,亦回歸於大地,並以珍惜自然資源、淨化土地為出發點,力行資源分類。 靜思精舍修行者除了出家眾,也有方便走入人羣的「清修士」,上人致勉皆須內修品德,以「淨如琉璃」之心自愛愛人,建立人品典範。 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耕生精神,精舍常住眾投入農、工、筆耕等各項作務。 自古以來,僧團皆以「六和敬」為共住守則。 上人對精舍常住眾開示,強調靜思弟子要「靜寂清澄」,回歸清淨而單純的心地,以「六和敬」彼此合心。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本會各組辦公室所用的紙多采用再生紙,可減少許多樹木被砍伐製紙的命運。 另外,文書用具以可多次重複使用為原則,例如:多用回形針少用訂書機;除非外寄郵件,必須用新信封較為禮貌,否則信封必用到破損方纔捨棄。 於是在小徑轉折處、窗臺上、辦公桌一隅,翠綠盎然的嫣姿綽影也就隨處可見,真正落實了美化生活的理念。
慈濟靜思精舍: 沒有神獸但來了賣萌的!長鬃山羊現蹤奇萊主峯 山友巧遇超驚喜
告訴了慈師父,慈師父只説,等他們收成了,去跟他們要苦瓜根。 不久,就喝到去年存下來、可降火解暑,特苦的苦瓜根熬湯。 追隨上人並認識慈師父,從一九八二年五月迄今,整整四十年。 一分因緣的驅使,生平第一次隻身在同學建議下,跟著慈濟師姊搭火車東來,踏上靜思精舍土地。 大都會長大的我,精舍中一切見聞都神奇而新鮮,走到菜園,不知道菠菜長在地上是什麼樣?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力麗華美達安可酒店
當時法師與常住二眾胼手胝足做加工品償付,且挽起衣袖加入營建工作。 期間,或因房舍老舊、漏雨,或因會務所需,先後歷經十次擴建,纔有今日面貌。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慈濟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的「靜思精舍」,被爆出興建過程中疑雲重重! 今(15)天播出的政論節目《正晶限時批》討論到此問題,節目中爆出靜思精舍違建挨罰,甚至在開罰的同日馬上就能拿到補建照,而且還在違法的過程中興建了70%的工程進度,才來補做環評,種種事蹟讓在場來賓感到十分驚訝。 雖然集千萬鈞責任於一身,荷人生苦難於一肩,卻看不出歲月鑴刻的滄桑與痕跡。 恬靜莊嚴的臉龐,在寬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顯出風骨的蕭瑟;平行直視的眼光是那樣地穩健、和煦與堅毅。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港濱自行車道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升一堆火。 1963年,證嚴法師受戒出家,因堅持不受供養,只願自力更生,因此,法師率領信眾做加工品,將微薄所得積少成多,再請會員每天上菜場前省下五毛錢,投入竹筒存放,慢慢地開始濟貧扶弱工作。 大殿外四支立柱象徵「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為慈濟實踐人間佛法,祈願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做了最好的註解。 精舍建築由外而內依序為:大殿、觀音殿、新講堂、僧眾寮房、女眾寮房、男眾寮房、齋堂、辦公室、菜園、果園等。 入園者,可循楓林小徑來至園區,迎面是造型典雅樸素的精舍大殿。 ◆ 慈善志業國際化── 國內長期貧戶照顧、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國際賑災……立足臺灣、放眼天下、用大愛走向地球村,祈願天下無災無難。
◆ 教育志業完全化── 用愛做沃土,良能與功能並重;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慈濟認真培養下一代。 在小徑轉折處、窗臺上、辦公桌一隅,翠綠盎然的嫣姿綽影也就隨處可見。 小處大用心,生活智慧如涓滴,匯聚清流繞全球。 1966 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 年啟建精舍。 這座位於巍峨中央山脈下、前臨浩瀚太平洋的菩薩道場,周圍平疇綠野、田園風光,烘托出靜謐安詳的氣息。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內部多以活動隔間,增加空間彈性使用的可能,窗戶也多設計為摺疊窗、垂直軸旋轉窗,增加空氣的流通。 而每扇窗戶外加設的百折型鐵窗,主要是防止颱風帶來的災害。 靜思常住安處精舍、力行慈濟的實踐精神,是人間佛教的真實寫照。 由此令人深信,人人具有佛性,只要心念靜寂清澄,必能洗滌塵事垢染,體悟自我本性;只要持志奉行善道,必能無所求地付出,生生世世利樂有情眾生。 「為眾生」:開展濟貧、醫療、救災志業,每一項工作都跑在最前、做到最後,灑播慈濟善的種子,引發社會更大的善念。 善的種子如投石入水,濺起的漣漪會向外一圈圈擴大,成就善的臺灣、善的世界。
屋頂的三疊造型象徵著佛教三寶「佛、法、僧」之意象,八根立柱象徵著八正道,正面主入口的銅門會有十二個不同故事的浮雕,象徵十二因緣。 屋頂的架構為鋼架,屋面的弧度是由四個弧面所組成的,正面的屋頂與大屋頂之交接線,是三度空間的曲線。 主屋頂是以兩萬片銅瓦所構成,因銅瓦質輕、耐久,且約十年後因氧化作用銅片會變綠色,極具古意。 慈濟靜思精舍2025 石作的欄杆,以功德會會徵及蓮花造型取代傳統設計。 慈濟靜思精舍 整體的室內設計規劃於民國八十八年,由姚仁祿先生設計而成。
靜思堂的興建主要是在實行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中文化的部分,希望藉由靜思堂傳達佛教的精神,無論是外觀及內涵均能呈現出一種「無聲的說法」,讓每一個有緣人皆能感受到佛教的精神及慈濟教化人心的事蹟。 精舍也是常住眾們修行的道場,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儉樸踏實依律生活,節用資源,愛惜物命,樽擳開支以為慈善濟施。 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如蓮花連蒂並生,開展至全球的慈濟人皆奉為圭臬。
空瓶子的小吸管壓頭,非常不起眼,在德佺師父眼中卻是寶,改造之後,成了大桶清潔劑的長吸管,使用起來不僅符合人體工學,既實用又省力。 但其中的精神主要在強調內心的思維,藉由出坡(指工作)來養性,所謂「工作不礙修行;修行不礙工作,「搬柴運水皆是禪」肯用心的人,時時均可勤修福慧」。 出坡的內容包括:拔草、種菜、整理木柴、環境 、清水溝、垃圾場。 精舍早期煮食用的柴火,撿拾自山中的木塊、木材行的廢料、油行的花生殼、米店的糟糠等;除了來自廢紙場、木材行的廢料、建築工地的舊板模,還有環保志工回收的廢棄木箱等原本要被丟棄的「垃圾」。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慈濟不定時會舉辦慈濟人尋根之旅,可以和精舍內的常住師父們閒話家常,參觀慈濟精舍的一景一物,包括菜園、環保回收站、五穀粉製作工廠,聽師父介紹心燈製作過程及慈濟四大志業和八大腳印的內容,能夠更瞭解慈濟。
慈濟靜思精舍: 相關條目
隨着踩踏的節奏,老舊的縫紉機孜孜地運轉着,常住眾們身着的粗布衲衣全來自衣坊菩薩們的巧手慧心。 他們運用多年的經驗,不需打紙版即可裁剪出合身的布片;回收的布料經由他們手中,展現出的是一件件大方實用的衣衫。 老祖先的智慧將每樣植物的特性、功用發揮到極致,則是精舍的環保信條。 譬如:柚子皮除了堆肥,曬乾後還可當蚊香用,多奇妙啊!
慈濟靜思精舍: 花蓮力麗華美達安可酒店
六十多歲的陳品蓁,從臺灣隨經商的先生來到福州,人生地不熟的情況,讓她覺得生活很迷茫。 上人對福建這處沃土,有著很深的期待,且看福建的慈濟志工們如何一步一腳印地耕耘福田。 以下分別列舉泉州、福州、莆田環保志工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見證。
出院後只要慈師父體力可以,就看到他騎小小的電動代步車,到他一手創立的電窯燒陶藝坊。 慈師父有興趣也有藝術天分,陶藝坊是訪客參訪精舍必經之站。 剛來精舍,出家眾才九個人,彼此不多話,除了兩堂課誦、三餐飯聚眾外,大部分時間都聚在當時稱為「機器間仔」的工作間,做外銷嬰兒尿褲。 從一片塑膠片到完工成型,要經過九個人,如生產線一般,一打工資才臺幣十八元。 高週波機器有大小不同的鋁板模子,套上褲頭、褲腳後踩踏板,瞬間加熱到攝氏一千度,將塑膠部位黏合;如果一不小心就會燒傷。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數十年來,在精舍的寸寸泥土上,都有您無數的心血、汗水與足跡。 幾十年來您帶我們、牽我們,不只是說,還手把手耐心教導我們,一次次包容我們,成就我們。 相信幾年後,當一個可愛的小小孩跑過來,牽著我們的手,笑嘻嘻地看著我們,那應該就是我們的慈師父回來了。 慈濟靜思精舍2025 在瞻仰遺容繞念時,王副院長低頭俯在慈師父耳邊說:記得要快回來喔! 王本榮執行長代表校方深忱致詞:德香遍大地,慈愛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