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因掃墓完身上的氣、磁場比較不好,楊登嵙建議,最好不要去拜訪親友,避免把不好的運帶給人家,萬一對方家裡有運勢較弱、身體狀況不佳的,可能會受到影響。 最後,廖大乙提醒,畢竟清明節掃墓是要向祖先表達慎終追遠之意,對於這天的禁忌還是得多加註意,以免惹禍上身。 清明節祭祖時,為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清明節掃墓時不要穿得大紅大紫去,掃墓應莊重著裝,色調也以樸素為主,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是最佳的選擇,當然配飾也不要太多,衣著整齊不暴露,同時保持莊嚴肅穆的心情,以示對先人的尊重。 除了衣服需要挑選樸素款式之外,髮型上也盡量不要遮住額頭,因在傳統上相信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鞋子因為和「邪」字同音,所以在清明時節不建議買鞋,盡量穿著樸素的舊鞋即可。
- 不過,這個吉時最好選在晚上6時前能夠完成拜祭儀式,因為傍晚之後,陰氣會較重,待在墓地太久,可能會影響人的健康。
- 例如祭拜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及其部屬神等等神格較高的神明,或是大型的婚喪喜慶祭典和普渡才會使用到五牲。
- 擺放供品:在靈骨塔擺放供品上會有很重要的一點!
- 清明祭祖拜拜,經常使用「三種動物」,又稱為「三牲」來準備供品。
- 跟上一點的多籽水果隱含意思有些相近,空心水果有「無心拜拜」的隱含意思在,對祖先神明也不尊敬。
- ▲有說法認為,清明節用熟蛋祭祖,祭祀後將供品分食,後演變出「蛋雕」的技藝。
龍神:所謂的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靈,一說是四神獸中的青龍,另說為守護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 掃墓祭品 就要掛紙祭掃,最起碼要在清明節前;否則剛逝世的祖先、親人可能會搶不過七月半鬼門大開時的眾好兄弟前輩,或是被當作孤墳。 先燒經衣後燒壽金(若族譜記載先祖曾任高官者,視為神明,則可燒壽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大銀、小銀等。 有江湖術士稱「掃墓途中,絕對不能踩踏他人墳墓」;公墓墓區,墳塚鄰近,如何能不踩踏? 其實閩南習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墳墓,但必須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過」即可。 大致上長輩不掃晚輩墳墓,也有破例的方法,長輩只掃墓、除草、隨意灑上墓紙,並插香,說:「今日途經此地,你的後生晚輩(兒子、女兒,或直接稱「世細」,晚輩之意)託我帶一枝香給你。
掃墓祭品: 掃墓供品準備什麼?清明節拜拜流程全攻略!掃墓必備素食糖果推薦你!
其實是古時清明有寒食的遺風,一般當天不開火煮飯,掃墓者食用草粿、潤餅等現成食品;直到掃墓完才開火煮飯,喫熟食。 掃墓祭品2025 一座合葬的墳墓,以墓碑為主,比如墓碑寫「張公諱三之墓」,墓主就是「張三」;如只寫「某姓祖宗之佳城」者,以其中輩份最高者為墓主。 比如某甲去掃家族墓(佳城),墓中有某甲之父、某甲之子的遺骨,某甲之父為墓主,故此次掃墓視為某甲祭父,完全可以行禮、叩首。 又假設某甲之子死亡十年,撿骨後置入,某甲之父死亡一年(火化後置入家族墓),則某甲只燒大銀等銀紙。 各地閩南人掃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須掃完墳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間,則必須攜帶淨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紅紙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樹樹葉等避邪植物葉片,避免煞氣。
清明祭祖順序從地藏王開始拜,依序是土地公,再來是祖先,通常塔前會有一張大桌子給民眾擺放供品和插香,所以不會有空間使用上的困擾。 接著就是入塔內瞻仰祖先的遺像,切記要保持肅靜、不可嬉鬧。 2022年的清明節是4月5日星期二,清明節是華人年度重要的日子之一,傳統的祭祖、掃墓習俗會透過拜拜的流程與儀式,凝聚家族的向心力。 民俗傳統上,為求祖先與神祇庇佑,尤其注重拜拜流程跟供品的準備。
掃墓祭品: 祭祖敬備十二菜碗,豆乾、蘿蔔帶有吉祥寓意
而如果新亡是放在靈骨塔/納骨塔內的話,依據各地區風俗習慣的不同,掃墓的時間及作法也都不一樣。 掃墓祭品 不過一般來說,親人安置在納骨塔,沒有前三年的清明節都要不同天去掃墓的限制。 通常只要配合靈骨塔開放的時間,來進行祭拜即可。 基於寒食節的傳統,傳統習俗上擺放的食物多為冷食,由於祭品擺設各習俗地不一,只能說僅供參考,下面所提供的祭品如果跟大家不太一樣也歡迎留言提出來讓小編學學!
- 元宵節是農曆的正月十五號,元宵是一定要準備的!
- 整串水果(荔枝、葡萄、龍眼等):整串水果有臺語「死整串」的意思,因此為了要避免家中可能有人會跟著往生者走,盡量不要選用整串的水果會比較好。
- 將祖先墓上的雜草清除後,供上準備好的牲禮、酒、蔬果和粿類。
- 泉州人使用的是有紅(火)、黃(土)、白(金)、綠(木)、靛(水)等色的,稱為「五色紙」,象徵五行,現在已加上粉紅、淡綠、淺藍、鵝黃等,甚至還有橙色、棕色、金色、銀色,多的可達十數種顏色。
- 不過,若因爲時空背景的關係(例如剛好有家屬不在國內不克前往掃墓),無法準時按照上述的時間進行掃墓,也可以找一天,家屬都可以參與的時間即可,不需要過於拘束。
想不到清明掃墓有這些禁忌吧,這些掃墓禁忌真的是需要好好記在心裡。 清明節家家戶戶返鄉掃墓,大多會準備豐盛的祭祀供品和鮮花;不過,你是否知道清明祭祖時,挑選水果種類也有禁忌? 掃墓祭品2025 民俗專家楊登嵙曾表示,民眾掃墓除留意祭祖時辰之外,祭品、穿著及準備的物品,也有許多眉眉角角要特別注意。 掃墓時必須先拜后土再拜祖先,祭拜牲醴新墓須準備五牲(即豬肉、雞、鴨、魚、豬肝),舊墓用三牲禮(即豬肉、雞、魚);拜完后土的牲醴可以拿來祭祖,除了五牲、三牲外,必須再準備鴨蛋或雞皮以及麵、紅龜粿、草仔粿等。 掃墓一般須注意「清明節」當天沒有任何禁忌十二生肖都可以掃墓,其他的日子則須擇個吉日免得沖煞。
掃墓祭品: 紙錢:四方金(刈金)、壽金。
民眾總希望在這慎終追遠的日子,給祖先準備一桌豐盛的料理,食材來源從天上飛的、到水裡遊的應有盡有,不過當心喫得「太營養」。 舉例來說,清明節必備的潤餅,熱量一個就高達500大卡,相當於喫了兩碗白飯,是糖尿病患者一餐的熱量所需。 另外,供桌上常見糯米製成的傳統糕點,像是紅龜粿、草仔粿,一份熱量也在350~400大卡左右,換算下來約等於喫了1碗半的飯。
掃墓祭品: 祭拜祖先要準備哪些供品?什麼日子要祭拜祖先?
在供品禁忌方面,一般祭拜常用的鳳梨代表「旺來」,不適用於清明節祭祖。 另外蓮霧代表空心,表示無心祭拜,還有成串的水果如葡萄、荔枝等也應避免,以免將整串不祥帶走,或是招惹成串的厄運上身。 畢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傳統上清明節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 舉例來說,在掃墓時須保持禮貌與尊重,不可以打鬧、喧嘩,也不可以大聲怒罵。 另外,掃墓時也不宜拍照或是與祖先合影,若真的要留下影像,也要注意他人的祖先牌位不要入鏡。
掃墓祭品: 更多關於「拜拜」
因為日期與寒食節相近,清明節逐漸與寒食節混合,認為由來是紀念春秋時代的忠臣介之推,因此當日以冷食為主。 掃墓祭品2025 然而,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清明節是因為要掃墓祭祖,通常結束後天色已晚,沒有時間生火煮飯,因此喫「寒食」,並且將全部的食材都混合在一起,演變成清明節潤餅等獨特食品。 祭拜用的花應選擇桃花、李花、百合花、梨花、迎春花等,應避免玫瑰、薔薇等帶刺花朵,因為在民間習俗中,這類植物通常用於擋煞,若拿來祭祖可能會擋掉好運。
掃墓祭品: 掃墓完記得這麼做 否則恐招來厄運…專家:晦氣別帶回家!
交通便利之後,面對高齡社會,我們可以做哪些準備呢? 如果有新想替長者服務的話,或許可以考慮加入照護服務員的行列,像是東部,之前開了兩個長照訓練班,學員結業後,可以去報考照服員,一個在原住民人口比較多… 年底恰逢尾牙季,許多公司都準備了聚餐及抽獎活動,來慰勞員工一整年的辛勞,但為了正常運營,辦公室還是會留下最底限人力留守值班。 不過有上班族抽到大獎,卻因不在現場被迫「棄權」,而獎品去向曝光更是引發眾怒。 廖大乙表示,花生剝殼有轉運之意,臺語「土豆」也有「呷到老老老」的吉祥寓意,而芹菜、韭菜和豆乾等食材,可與其他食材一起煮再拜,芹菜和韭菜主要是取勤勞和長長久久的慎終追遠之意,至於豆乾則有「子孫做官、出好子孫」的意思。 專家並提醒,掃墓後最好喫完飯再回家,也不要馬上到別人家作客,盡量先到別的人多處走走,以免把不祥帶回家或別人家。
掃墓祭品: 掃墓
在祖先墓前,擺放好另一副三牲,以及水果、12道菜、紅蛋、甜飯、麵線、紅龜粿、草仔粿、酒、鮮花等供品後,點香、蠟燭並誠心祭拜。 又稱「壓紙」,利用石頭或磚頭將長方形的黃白紙(或黑、白、藍、黃的五色紙)壓在墳墓上,這個代表後輩子孫已經祭拜過。 先人初逝的第一年,子媳於來年的「春社日」前,就必須前往掃墓拜。 意謂子媳思親,而至初逝的第一年,子媳有迫不及的心情,因此未到清明節,及須春社之前便急著上墳掃墓。 若是祖墳有重新翻修,則掃墓的前三年也如同新墳一般,以「春社」及「春明」作為日程的標準。 意謂子媳思親,而至初逝的第一年,子媳有迫不及的心情,因此未到清明節,及須春社日之前便急著上墳掃墓。
掃墓祭品: 祭祀祖先的菜碗葷素不拘,又稱為五味碗、便菜飯
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如臺灣北部汀州客家人則流行在八月初八元成節期間掃墓,稱為「大清明」,現在的北海岸淡水與三芝一帶的福佬客,仍偶從此俗。 桃竹地區的客家人尤其是新竹,多半選在天穿日之後開始掃墓;苗栗和臺中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次日之後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六堆一帶的客家人,則由則由福德伯公生到清明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 壓完墓紙後,點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墳的土地神(宜蘭等地區會一併祭拜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焚燒金紙。
不過象徵平平安安的蘋果、有子孫綿延之意的瓜類,以及大吉大利的橘子倒是可以放心拿來拜不用擔心,要特別注意的是民俗上基數 1、3、5 為陽、偶數 2、4、6 為陰,最好準備單數的水果數較為吉祥。 擺上供品拜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焚香(三柱香)向納骨塔的守護神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祭拜,燒壽金給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祭拜完轉向祭拜先人焚香(二柱香),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雙手捧銀紙拜向先人稟報後燒化,禮成收捨供品。 兇葬後三年內須培墓,第四年起每年掃一次墓,故掃墓又稱「上墳」、「上墓」等,客俗習慣:每年春節後需要上墳,閩俗以清明節前後一個月(前半個月、後半個月)均可上墳。 藉掃墓可以達慎終追遠的目的,讓子孫追思祖德,以維倫理教化的功能。
掃墓祭品: 喪禮流程
其實這樣的動作象徵「脫殼」,意思就是「脫掉過去不好的事物,好為之後的一年祈福」。 而且「脫殼」也有另一種含義,因為這個動作通常是由家中長輩,把水煮蛋拿給晚輩喫,代表家族中的世代相傳,並且期望祖先能「保庇」後代都發展順利、好運連連。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有在傳統墓園看過,有人掃墓的時候會在旁邊剝蛋,然後把剝好的蛋殼灑在祖先的墓地(墓龜)上,子孫們再一起把煮熟的鴨蛋喫掉。 根據禮俗,假如家中還在守喪的話,就算遇到清明節也不用去掃家族墓。 比較常聽到原因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因為喪家不過節,所以就算碰到清明節也無須掃墓。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怕其他家人、親戚有所忌諱,所以通常在掃墓的時候,會由其他房的子女,或是家中的親戚們協助維護家族墓園。
掃墓祭品: 清明節拜拜有禁忌!四大掃墓禁忌要注意!
隨即用鐮刀清除墳墓附近的雜草,也可以趁機修復墓園的裂縫,或是補漆墓碑字跡,當清理完畢後,在墳墓壓上墓紙,代表為祖先修繕房舍。 墳墓初造,第一次掃墓稱為「新墳」,一般會在二月初二(春社)前就掃墓。 第二年、第三年通常在春社至清明節前一天之間擇一日掃墓。 依照泉州習俗,清明節當日絕對允許掃墓,不須看擇日宜忌。 ▲清明祭祀用的水果仍然以蘋果、橘子為多,而若是需要擺放鮮花,則以桃花、李花、百合等較好,避免玫瑰等帶刺的花朵。
子孫燈又稱香仔燈,燈上用紅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丁兩旺,富貴雙全」。 還有一個禁忌就是:燒金紙的時候,如果掉到別人的墳墓就不要撿了。 大家要記得不要隨意地進入其他人的墓地,打擾其他人喔。 墓園區較陰,有晦氣,細菌也較多,掃墓結束後進家門前要先到附近公廁洗淨雙手及鞋子上的泥土,回家後也要立刻換衣,千萬不要讓掃墓穿的衣服放過夜,汙染家中好氣場。 若掃墓中感覺身體不適,最好先到廟宇拜拜後再回家,掃墓回家後身體不適,要到廟裡求淨符淨身,情況嚴重要請法師處理。 拜地藏王與土地公:焚香(三柱香)向納骨塔的守護神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祭拜,表達感謝神明守護祖先、指引先人修行之意。
陪墓時準備一燈籠稱「子孫燈」上面寫上「添丁進財」、「財丁兩旺」、「富貴雙全」等句,在掃完墓時放紅蠟燭放進燈內,返家安放祖先神桌前,具有求子、求財的功能。 其實跟寒食節有關,傳說為了紀念古代葬身火海的介之推,因此每當此時,便會禁用大火,當然飲食也只能夠以冷食為主。 掃墓祭品 也因此在清明節拜拜的傳統習俗上,皆選擇冷食來當作清明節拜拜供品。
但也不代表只要是那段時間內都可以掛紙,六推地區人民掃墓的日期都是由村辦公室、鄉公所統一公告,大多會選定較為吉利的假日或神明誕辰前後,而佳冬鄉和新埤鄉因兩鄉通婚比率高,為讓已出嫁女兒能回家掛紙,會刻意錯開日期。 掃墓祭品2025 而有別於北部客家地區,六推地區客家人習慣在農曆2月2日伯公生日後,到清明節前選定較吉利的假日掛紙,而美濃客家地區又因為盛行個別墓穴,一戶人家有許多墓穴,造成一日之內並不能完成所有的祭掃,需分多日完成。 焚香的含意在於祈求,請神明、祖先喫供品,另一說法是死者的靈魂循煙得以上天,點香的支數在傳統涵義上各有學問,點1支是傳遞心意,點2支是拜祖先,點3支是敬神佛。
掃墓祭品: 清明節拜拜 祭祀供品 該準備什麼?
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到至親墳上祭拜,一般均備一個豬頭作禮,而墳旁的后土神,於祭祀時以「素果」為禮。 素果的臺語接長音四果,實為訛誤,應是五種素果纔是敬神之禮。 祭拜後掛好墓紙(表示翻修屋頂),將熟蛋之皮剝掉,丟在墓龜上,象徵新陳代謝,生生不息,又取分割作用,象徵陰陽兩界,脫殼之意,也由於蛋殼富養分,有助墓草的繁衍之功能。 子孫燈,俗名又叫「香仔燈」,直徑約為四寸,所以也叫「四寸仔」。 燈上以朱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才兩旺、富貴雙全」。
一般墓紙分紅、黃、白的古仔紙及紅、黃、白、綠、粉紅的五色紙兩種。 據老一輩的區分,泉州人用白墓紙,同安人用黃墓紙,紅墓紙則不分地域;現代則多用五色墓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掃墓祭品 厭墓紙在墓塚部份以奇數為主,放置的地方首重趨吉避兇,第一先壓墓碑,第二壓左右墓手,第三壓左右腰間,第四壓墓中、墓後等,象徵七星地,子孫出士。 另一方法是先將墓紙壓在墳頭上,然後在墓的四周壓上十二張銀紙,具有驅邪除煞的作用。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粿。
掃墓祭品: 清明掃墓祭祖大哉問,這些清明掃墓禁忌千萬別犯!
習俗上,新墓需連續培墓三年,若過去一年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也建議要培墓。 燒完紙錢後,蛋還有春捲盡量在當場分著喫,供品別帶回家。 那些裝過的紙袋提袋也別帶回家,盡量在外面喫完,然後到有天公或觀音、媽祖的大廟裡拿三隻香拜,去有水的水槽用水輕拍頭頂,脖子,臉,衣服全身,到腳,鞋底也踩乾淨或沖洗。 民視新聞/李佳樺、楊柏玨 宜蘭報導宜蘭縣南方澳跨港大橋重建工程已經完工,下午3點就可以通車。
掃墓祭品: 水果種類:
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生前留戀於秦樓楚館為與不少歌妓結下不解之緣,深受歌妓愛戴,柳永死後,每年清明節都有不少歌妓來到墳前祭掃,祭拜完後在路邊折柳插簪髮,以為悼念,於是成為後世插柳之俗。 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 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似乎說明瞭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 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而祭品準備,需準備三牲(一年內新墳須供五牲,選擇不外乎是豬雞鴨魚卵)、粿類、香燭、刈金(壽金)等東西以祭拜后土。
基本上供品會分成祭拜后土用的牲禮三牲,以及祭墓用的五牲及菜碗。 祭拜土地公(后土)以三牲豬、雞、魚為主,而祭拜祖先可拜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龜、紅龜粿等等,當然也可以拿花生、龍眼乾、開心果、瓜子、腰果、杏仁果、大紅豆等來祭拜,象徵讓子孫興旺。 清明節到來,掃墓的時候都需要帶一些掃墓祭品水果,清明節掃墓又該準備甚麼樣的祭品水果呢? 掃墓準備的供品如果有水果也有些數量、種類禁忌需要注意的;此篇為你整理了掃墓要帶的祭品水果數量種類及禁忌懶人包讓你一次看懂。 清明節在幫新亡(也就是剛過世的親人)掃墓時,和一般整理祖先的墓時的祭拜方式跟準備物品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拜拜的時間上,卻有些許的不一樣。 掃墓祭祖,帶祭品傳統講究是單數,可以是一樣、三樣或者五樣祭品,一個、三個或五個,忌諱雙數。
此外,會有「招來離別」諧音的水果組合「香蕉、鳳梨、梨子、枇杷」之組合也不適合。 次燒先人用紙錢:燒給祖先,若有經衣的話,需要先燒。 掃墓祭品2025 泉州人用紅黃青白靛等五色紙,漳州人、客家人用黃嘏紙(黃色墓紙),如無墓紙則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掃墓時將邊緣直順的墓紙用小石頭或土塊壓在祖墳的周遭。 而邊緣有鋸齒、中間有裂縫的墓紙則正面朝上,用小石頭整疊壓在墓碑上。 臺灣客家人於開墾有成後,宗族會集資興建公廳(祠堂)及祖塔(即家族墓,又稱佳城,多半是納骨塔),以利宗族共同掛紙(掃墓)。 例如已成為古蹟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區的葉五美公祖塔更是齊聚數千名子孫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