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祭改11大好處2025!(震驚真相)

在清朝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臺北三大寺廟之稱。 大龍峒保安宮前殿屋頂為中國傳統宮殿廟宇的歇山重簷假四垂,是臺灣寺廟最高等級作法,上下簷之間有水車堵(就是牆上靠近屋簷的水平修飾),通常會放置剪黏、交趾陶或泥塑加以修飾。 建築也反映移民籍貫背景,如屋頂採用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展現傳統閩南式風格;地面及牆面上砌上寬而扁的紅磚紅瓦,三川殿及正殿的吊筒都伸出龍頭,為同安、漳州及泉州一帶手法。 臺灣民間的習俗,買新車可到香火鼎盛的古老廟宇,請法師進行過火儀式「祭改 … 這是保安宮祭改的時間表,也就是新車過火的時間表,有需要車主可以參考,記得要 …

  • 民國五十六年保安宮後殿安座時,臺南良皇宮、興濟宮、臺南天壇敬獻匾額,亦數次北上至本宮行香。
  • 目前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南關帝殿等大廟皆有提供淨車服務,若不確定家附近的大廟有無提供淨車服務的話,建議可先詢問。
  •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為祭祀保生大帝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 …
  • 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時,黑住教教主黑住宗晴先生與祭員進場,「奉告式」典禮正式開始。

耗費兩億六千萬元以在「整舊如舊」原則下重建工程完工後,於2003年6月30日舉行安龍謝土儀式。 新加坡天福宮在2002年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後,認為保安宮水準不亞於天福宮,就建議保安宮報名2003年的文化資產保存獎,得獎時聯合國不僅未通知臺灣參加頒獎典禮,到2004年2月才送獎牌到保安宮。 為了讓全臺民眾有一睹保安宮的機會,以保安宮為主題的攝影比賽,經專家評選出優勝作品,搭配「保生文化祭」系列活動同步展出。 這次活動達到了寺廟建築藝術推廣、吸引攝影人士注意等目標,更透過與媒體的合作,將保安宮與「保生文化祭」活動作了一次成功的宣傳,可謂一舉數得。 為了推廣寺廟為文化休閒觀光中心,增進對鄉土藝術的興趣,本宮在「保生文化祭」期間,均舉行「古蹟導覽」的活動。

大龍峒祭改: 臺北畫刊推薦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兩岸交流就此中斷。 為了追念感懷本源,保安宮遂積極規劃祖廟的參香活動,並積極促進兩岸保生大帝廟宇的宗教交流。 大清同治三年(1864年)地圖大稻埕慈聖宮,又稱大稻埕媽祖廟、稻江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慈聖裏的媽祖廟,為頂下郊拚後遷移的同安人所建立,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法主真君廟並列大稻埕三大廟宇。 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蔣復璁曾在1970年9月23日記者會上宣示,為宏揚固有文化,自明年起除原有官員主祭的秋祭外,會恢復古制的春季祭典,由民間祭祀。

由於廟產曾屬於中央,卻由市政府維護管理,管理權與所有權不一引起爭紛,導致市議員決定在1986年刪除孔廟預算。 後市府以墊款方式,向臺北市審計處商借經費,還曾計畫在士林區河川地上另建新孔廟。 同年12月,中央政府將孔廟轉贈給市政府,但這時才發現孔廟有面積總計1.0377公頃的三筆土地,分別為辜顯榮、辜寬敏所持有,市府於只好在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度預算及追加預算中編列1億1776萬3千8百01元,代替辜家抵繳遺產稅。 「2021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保生大帝聖誕遶境」活動訂於110年4月25日(星期日)舉行,大同分局為維護周邊車流順暢與遶境隊伍之交通秩序,將規劃勤務 …

大龍峒祭改: 臺北保安宮》⛩主祀: 保生大帝

保安宮後殿供奉五穀先帝,清朝時每三年舉辦一次遶境活動,日本領臺之初,因動蕩不安而停歇。 至大正十二年(1923),才由大稻埕米商與大龍峒人士重新提倡恢復,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五穀先帝誕辰時,迎出遊遶境。 保生大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十五日,在前一天先舉行遶境,十五日當天則有賽會及盛大的戲劇表演,遶境之前,舉行正式的三獻祭典。 三月十五日晚上,保安宮還有一種「放火獅」的習俗,所謂「火獅」是信徒還願的供獻品,獅子以竹為胎,上紮諸色炮,首置紙糊的獅子頭,屆時在廟庭中燃放,一時炮聲隆隆,火光四射,十分熱鬧。 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便於乾隆二十年(1755)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一日,新加坡真人宮為慶祝成立百年慶典暨保生大帝千秋,舉行盛大慶典活動,廣邀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海內外保生大帝廟宇代表約200名嘉賓參與盛會。 近幾年來,馬來西亞麻六甲青雲亭及新加坡天福宮,因修護並活化古蹟先後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而與保安宮結緣。 大龍峒祭改2025 民國九十六年「2007保生文化祭」,保安宮邀請菲律賓寶泉庵、新加坡真人宮、馬來西亞青雲亭等同祀宮廟執事,共同參與保生大帝出巡遶境踩街及三獻禮祭典,共祭保生大帝,領略在共同的信仰中,所呈現出不同的民俗文化層面。 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新加坡保生大帝敬香團包括真人宮、鵬峯宮、保生廟、鎮南廟廣壽堂、巃川殿、帝君壇及延陵吳氏總會與儒林張氏公會等八間宮廟代表以及其信眾共二百三十四人,前來保安宮參訪。 一九六八年,菲律賓馬尼拉一華人道場神明降乩聖示,要門生至臺灣臺北保安宮恭迎保生大帝分靈供奉,然早期資訊、交通皆不發達,菲律賓當地對臺北保安宮聞所未聞,於是向神明請示該如何迎請,獲聖示「一切自有安排」。 當地執事便搭機至臺北松山機場,一路依循菲律賓道場神明化符指示,忐忑抵達本宮表明來意,獲得本宮當時主委林拱辰先首肯,順利恭迎本宮保生大帝金身至菲律賓馬尼拉中山街地址奉祀,取名為「馬尼拉保安宮」,為「臺北保安宮」分爐,正式受四方善信禮拜。

保安宮祭改時間 表2021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保安宮問事、保安宮點燈費用、保安宮祭改2021就來廟宇民俗資訊站,有最完整保安宮祭改時間表2021體驗分享訊息. 淨車儀式功效見仁見智,若你淨車之後酒駕、蛇行、超速樣樣來,還要神明保佑你?! 倘若舉行淨車儀式可以讓你心神比較安寧,這樣對行車品質還是有幫助的! 目前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南關帝殿等大廟皆有提供淨車服務,若不確定家附近的大廟有無提供淨車服務的話,建議可先詢問。 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約束力要堅定,十次車禍九次快、酒駕害人又害己,請當個優良駕駛。

大龍峒祭改: 臺北旅遊網

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廈門後山尾慈濟南宮因處在工業區範圍內即將被廢,亦請求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協助,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隨即赴大陸邀請海滄區政府前往關切,並與當地村民溝通後,海滄區政府初步決定慈濟南宮將隨村民一起遷離,覓地重建。 大龍峒祭改 民國九十三年本宮以「全臺大道宮廟臺北大會師」為名,承辦「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 此次大會,約有五千多位來自全臺各地保生大帝宮廟領導人及信徒參加,為迎接大道公廟臺北大會師活動,保安宮特別於活動前一個月,以烹飪大賽方式選出晚宴總舖師,晚宴則於中山足球場席開500桌。 此次活動之盛大,使保安宮的團隊組織受到各界肯定。 另外,本宮於八十五年提撥三千萬,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在於推動傳統的美術、音樂、戲劇及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董事。

大龍峒祭改: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大龍峒保安宮,肇建於1742年,1805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 每年農曆3月15日舉辦為期兩個月的「保生文化祭」活動;是北臺灣最盛大、最熱鬧,人氣最旺的廟會活動. 不能告訴你 離開士林官邸後,哥帶我去大龍峒的保安宮,他說保安宮很美,我一定會喜歡。 臺北市二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北市哈密街61號,建於乾隆7年(1742年),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慶祝保生大帝聖誕,每年舉辦的「保生文化祭」是重要的民俗慶典。 離開士林官邸後,哥帶我去大龍峒的保安宮,他說保安宮很美,我一定會喜歡。 臺北市二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北市哈密街61號,建於乾隆7年(1742年),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慶祝保生大帝聖誕,每年舉辦的「保生文化祭」是重要的民俗慶典。

大龍峒祭改: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祭白虎】解祭、祭改流程介紹

同年本宮受邀前往參加「馬尼拉寶泉庵」正爐建宮六十週年新宮落成安座大典的因緣,本宮董事長廖武治專程前往馬尼拉保安宮參訪,向保生大帝上香表達最虔誠的敬意。 近幾年來,日本與保安宮的交流密切,除了感恩保安宮對日本賑災的關懷,前來本宮進行藝文表演之外;保安宮也受邀前往日本黑住教進行參訪。 大龍峒祭改 日本黑住教與保安宮看似毫無交集,卻因著奇妙的機緣,此次參訪也讓本宮對臺、日宗教相關活動的方式,進行多方學習與反思,是極為正面的宗教交流。 保生大帝的信仰傳播到東南亞及日本的時間比臺灣還要早,在十五世紀,馬來西亞麻六甲首任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創建青雲亭時配祀保生大帝。 此後,保生大帝便陸續被迎請到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奉祀。 明代天啟三年(1623),日本三江幫華僑便在剛創建的興福寺中附祀保生大帝。

大龍峒祭改: 有一套名為「祭改」的改運儀式,「祭改」分小改、大改、掌嘴、改車四種,其中的「大改」和「掌嘴」堪稱是「神明的體罰」。

基於道教與民間信仰,認為人有時會觸犯關煞、鬼神或冤親債主等,必須使用「祭改小紙」以解煞消災,可能多達百餘種,現在只會在專業祭改法事上看到。 該派系的祭解儀式以其紙紮的「城關」為特色;在城關中又擺設五方色的五鬼、黑色天狗及白虎等,即稱五鬼關、天狗關及白虎關等,以象徵一切凶神惡煞的關煞。 在該派系的祭解儀式中,人們以紙錢、麵線等作為祭品,並以一小條生豬肉、一顆雞蛋及一塊豆腐乾放在盤中作為主要供品,以對煞神表示生分及距離之意。 在儀式進行時,道士會疏文或口頭禮請三界正神及其所在宮廟主神,並向諸神稟告祭解對象的生辰八字、居住地及祭解事由,且須攜帶被祭解對象的新衣或其所穿著過的衣物。

大龍峒祭改: 臺北孔子廟

車頭朝外,車前擺個小供桌,上頭得有生豬肉、豆腐、鴨蛋、餅乾、金紙、白米,還有最重要的行車平安符,都準備好後,師父開始繞著車身,用香在東南西北車門、車輪唸咒畫「鬼」,象徵化煞擋鬼、消災解厄。 最後在車內車外灑上粗鹽和糯米、誦經唸咒,纔算儀式完成。 大龍峒保安宮一日起受理信眾「解祭」,清早五、六點就有人排隊。 除廟方準備的「小三牲」祭品,許多民眾也帶來衣服要蓋「保生大帝寶印」(見圖,陳芃攝),希望在保生大帝庇佑下,新的一年可以避開禍害、全家平安。 臺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會研究海事安全政策,海上搜索與救助、海事調查、海事教育與訓練、海上風險管理以及操船模擬技術。 禮制建築包括自然神祇壇廟與人文神祇廟宇兩大類,因祭祀對象不同,其配享也有差異,在建築形制及規模上,亦視其神格而有相當大的差別。

大龍峒祭改: 費用簡介:

秋祭禮生人數約七十人,負責協助三十幾道儀程進行,包含瘞毛血、鳴鼓、迎神、上香、恭讀祝文等,並引導正獻官等人執禮,有時需邊念臺詞邊行走,但禁帶小抄,聲音要有起伏,適度換氣並調整音量,講究動作和聲音穩定。 其評選並無特定評選方式,以往由孔廟當地仕紳、望族、文人後代、宮廟人員協助祭孔大典執禮,代代傳承。 1974年,不同過去一般由五旬以上者擔任,改由年輕的國中、小教師。 1988年時禮生為國立師範大學學生擔任,為首次改為大學生當禮生,自1996年起重新召募在地仕紳擔綱。

大龍峒祭改: 服務設施

鎮殿神像因排行第三,俗稱「三帝」、亦曰「三祖」,為軟身神像。 配祀三十六尊官將是道光九年(1829年)保安宮重建時,請泉州派師傅許嚴雕刻,呈現漆線木雕的風格。 乙未戰爭,唐景崧逃離臺灣,駐紮在大龍峒的清軍因欠餉而暴亂,造成位於舊圓山車站前的火藥庫爆炸,使鄰近的保安宮受到破壞。 鹹豐年間陳維英在此廟籌建樹人書院,後因鄉人以書院不宜附設於廟宇遂遷移。 頂下郊拚時,頂郊人以艋舺龍山寺為據點,對抗以大龍峒保安宮為據點的下郊人,中界點是今日的康定路、內江街一帶,雙方出陣前必至廟內誓師。 在歷經一連串的械鬥後,同治七年(1868年)到十二年(1873年),保安宮有了第一次大規模整修。

大龍峒祭改: 大龍峒保安宮 – 保安大帝的叮嚀

所以,在新的一年開始,為了制住兇星 關煞祈求消災解厄、趨吉平安,「解祭」應運而生。 本宮每年自農曆正月初十起「解祭」 ,每年此日開始都會湧進大量人潮,許多人遠從中南部北上,服務臺每日動輒一、二千 … 農曆七月的臺灣人情味—2012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中元祭系列活動 國家二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幸運雜誌專訪董事長廖武治 2011亞太保生文化祭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欣賞-佳作1-氣勢雄偉來祝壽 … 自1980年後,1988年由國際獅子會三○○A一區第二專區復辦,並由臺北市補習教育協會、臺北市臺中縣同鄉會、臺北市聯合報產業工會及郭元益食品共同協辦,同樣遵照祀孔古禮進行。 但該年因文化局提供的春祭禮服過於破舊,只能穿秋祭的禮服長袍、黑掛和黑布鞋權充使用。

大龍峒祭改: 保安宮祭改2017

如今「保生文化祭」中仍然熱鬧進行的「家姓戲」演出,早已轉型為現代社會中的民俗文化新風貌。 其劇種比起過去更豐富,包括布袋戲、高甲戲、歌仔戲、北管戲演奏等,演出團體涵蓋有職業劇團、保安宮社團、學校藝術科系等三類。 從參與家姓戲的團體成員論,早以不侷限於傳統性質的,來源更為擴大。 保安宮的遶境活動在保生大帝神誕前一天農曆三月十四日舉行,上午先在保安宮廟埕舉行民俗競技,下午一時起,由報馬仔、土地公、頭旗車等率先開道,接著各寺廟軒社、力士會、藝陣等魚貫進入廟前,展開拜壽表演,隊伍由本宮正門出發,一路浩浩蕩蕩,極為壯觀。 新加坡福建會館於民國一0一年十一月廿三日至廿五日舉辦第七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暨第四屆福建文化節,邀請本宮董事長廖武治參加盛會。

正殿外牆迴廊壁畫為潘麗水所作,題材包括木蘭代父從軍、鍾馗迎妹回孃家、八仙大鬧東海及三英戰呂布等。 屋簷間,原本設計在八仙浮雕刻寫「八仙大鬧東海」,對場先完成的郭塔先刻「鬧東海」,後完工的陳應彬卻認為人物雕刻已經傳達故事情節,不需要另外刻字,故成了今日徒留「鬧東海」三字。 殿內牆交趾陶出自洪坤福之手,龍虎垛保存極為完整且有落款。

原先入祀人選範圍廣闊,包括劉銘傳、蔣渭水、連橫,但該年5月2日市府決議侷限在教育、文化、孔子及儒學的範圍。 該年9月23日,大龍峒士紳陳維英首先入祠,由時任市長的馬英九擔任主祭官,教育局長吳清基、文化局副局長李斌擔任陪祭官,鍾則良擔任奉神官,陳維英後代陳文德、陳澤南、陳錫說、陳俊良等擔任與祭官。 2011年,黃宗羲及王少濤皆被推薦,皆未通過初審,因前者為全國性,後者是考量貢獻及影響層面後也未通過。 臺北市政府也曾經考慮將鄭用錫列為臺北先賢入祠,審查委員認為鄭用錫應該是新竹人,和臺北市的關係並不密切,而未入祠。 1990年10月13日,管委會計畫在孔廟東邊廣場一千五百坪的空地上,仿臺南孔廟籌建鄉賢祠及藏經閣,用以收藏展示歷代各種版本四書五經,遂邀集政府官員、學者林衡道、周何、周宗賢、莊本立等人商討意見。

保生大帝聖誕當天舉行三獻禮儀式,三通鼓後正式展開迎神及上香,由保安宮合唱團唱靈應讚,行初獻禮、恭讀祝文、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望燎後禮成。 1995年,呂學輝召開董監事會議,決定全面整建保安宮。 1月19日,民政局長陳哲男向呂學輝、黃慶堂、林萬、蔡兩傳及廖武治允諾補助維修經費。 大龍峒祭改2025 同年5月25日,舉行修護工程動土典禮,包括內政部長黃昆輝、文建會主委鄭淑敏、臺北市長陳水扁與民政局長陳哲男等共同主持,由華梵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徐裕健負責設計,夏鑄九、薛琴、王鎮華、辛晚教、徐明福、洪文雄等學者專家所組成諮詢委員會。 為了落實民俗文化教育從小紮根,本宮在八十三年的「保生文化節」舉辦了第二屆兒童繪畫甄選比賽,以「保生文化節」動、靜態展演活動之回憶畫或廟會活動之想像畫為主,藉以鼓勵兒童關懷宗教民俗文化,並提升兒童美感知能與欣賞能力,豐富休閒生活內涵。 這一類的活動頗受到各界的歡迎,除了例假日的導覽外,各政府、社會、宗教、學校等團體均組團前來參觀。

1939年欞星門、禮門、義路、萬仞宮牆等完工後,整體建築羣大功告成。 日本人因建立臺北州立第一高女,拆除臺北府文廟(孔廟)。 1925年,臺北地方士紳羣集永樂町(今迪化街)漢醫醫師葉鍊金家宅,共議再建孔廟。 陳悅記家族的詩人陳培根表示若如建於大龍峒(今大同區),就願捐獻私地,後來他捐地兩千餘坪,辜顯榮亦購田獻地一千餘坪。 臺北市府前跨年晚會,今日晚上即將登場,新任市長蔣萬安,當然不會缺席,他昨日晚間,也把握時間,帶上市府團隊,以及副市長李四川,為倒數時刻的重頭戲彩排。 過程中,蔣萬安還一度開玩笑說要唱歌,不過,除…

保安宮在興建時,就聘請郭塔及陳應彬兩位匠師,將建築分成兩半,各自創作木雕、剪黏、泥塑或交趾陶,這種良性競爭就是當時流行的對場作。 因此欣賞保安宮的裝飾藝術時,可同時欣賞左右兩邊,不同匠師的作品。 正殿迴廊的7幅壁畫,是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吸引國內外的遊客流連忘返,讚嘆不已。 2022年6月22日 大龍峒祭改 — 保安宮祭改時間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保安宮祭改時間,保安宮安太歲2021,保安宮祭改ptt,保安宮祈福在Facebook …

大龍峒祭改: 保安宮電話

廟宇完工不久,當時的禮生組組長楊文彬獨排眾議,堅持在孔廟完婚,之後戰後時期廟方就不曾辦過婚禮,直到2011年12月24日大成殿重現傳統儒家婚禮,新郎為擔任過禮生的日本人水口拓壽。 此廟與臺南孔廟與彰化孔廟大成殿丹墀皆受空間限制,祭孔時只能排定諸侯的六佾舞(佾生三十六人)。 大龍峒祭改 1965年9月24日時,立委谷正鼎就有提議要另建規模宏大的孔廟,讓八佾舞應求合式。 在1990年報導,民政局已研究在祭孔中再加上武舞,以補文舞之不足。 該年原本有意擴大以八佾舞取代六佾舞,但因預算遭市議會刪除而作罷。

晨六時鼓初嚴,遍燃庭燎香燭,隨即進行鼓再嚴、鼓三嚴。 執事者各司其職,糾儀官升階監禮,陪祭官和分獻官就位,然後兩位引贊高聲唱吟領引主祭官盥洗就位。 主祭、陪祭、總統代表及奉祀官均須著藍袍黑褂的國定禮服。 依慣例由臺北市市長擔任正獻官,分獻官則會有八位。

大龍峒祭改: 臺北兒童育樂中心

大龍峒保安宮原來就有保佑同安人之意,保安宮從建立到歷來的祭祀和修葺也都獲當地同安仕紳支持,從此可看出保安宮與同安人和大龍峒發展的緊密關係。 以泉州同安移民為主的大龍峒地區和臺灣各地的移墾社羣會從原鄉所信奉的神靈分靈來臺以求保佑一樣,同安人也從原鄉同安縣白礁鄉帶來他們的保生大帝信仰,作為心靈寄託及族羣凝聚的象徵。 保安宮於嘉慶10年(公元1805年)由同安富人捐建,道光10年(公元1830年)落成;保安宮落成後,仍剩下一些建材,當時即由同安王、陳、張、蔡姓富人集資購買,於保安宮左側興建了44間店鋪,俗稱44坎。

民國一0七年三月十四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特別接見董事長廖武治及代表團一行人,此次會面創下天主教教宗第一次接見道教團體的歷史性紀錄。 這次的歷史性會晤,不僅是跨宗教和文化的交流,行前也備受國內各界矚目。 民國一0三年黑住教建教兩百週年紀念,保安宮受到黑住教教主黑住宗晴先生的盛情邀請,廖董事長率董監事於十一月九日啟程赴日參與盛會。

2006年因臺北市府拆除蘭州派出所, 進行所謂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的工程時,發現大龍峒遺址。 經由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探坑試掘, 分別在大龍國小操場及學校周圍六藝廣場挖掘十處探坑,其中九處發現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特有的繩紋陶、石器、石槌、玉錛及箭鏃,此外也發掘出許多清代瓷器。 「訊塘埔文化」乃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距今3500至4500年,由大坌坑文化晚期演化而來,有著著名的繩紋紅陶。 在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泉州同安人王元記、王智記、陳蘭記、陳陞記、高明德、鄭西源等六戶,在此開設44間瓦店,因而形成俗稱四十四崁的街道,於是將大浪泵改稱大隆同,以取「興隆同安」之意,也是現代大同區的由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