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供奉軟身媽祖神像,此一神像的頭髮相傳為媽祖得道昇天後,用媽祖正身的頭髮所製成,為該廟鎮廟之寶。 正殿上還有許多重要匾額,例如:「德可配天」匾額,原在清嘉慶年間由老抽分會弟子敬獻,日昭和8年(西元1933年)由老抽分會再次重修。 另外「霖雨蒼生」匾額由新竹眾紳商,於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敬獻,從中可瞭解長和宮與在地商戶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 此外,也有許多清代官員敬獻的匾額,以及清同治年間重修推手林福祥(生卒年不詳)所敬獻的「母儀配天」。
每逢祭祀大典,長和宮必封廟門,為開基媽祖神像整理衣冠、梳洗頭髮。 媽祖生日時,會舉行稱作「走關限」活動,是在一塊木板上,放置等於該年月份數的金箔紙,信徒走過後,將衣服蓋官印,以求平安。 新竹長和宮 2005年4月28日,首度與竹縣客家人信仰的五和宮一同在新竹縣繞境出巡。 民國65五年農曆3月27日,長和宮媽祖環島巡境5天,第4天由臺東媽祖廟前往知本途中,在大武嶺區內商店休息時,隨行車隊中一名陳姓女信徒遺失價值3萬元的鑽戒,當時人心惶惶,毫無對策,於是禱祝於媽祖駕前,請求聖示指點。 經媽祖連續3次靈示失物在臺東某間旅社套房內,陳女即刻僱請計程車趕往,果然在房中找到失物。
新竹長和宮: 媽祖婆引路騎自行車環臺 創全臺第一
2010年9月13日,保釣人士黃錫麟曾試圖搭乘漁船將大甲鎮瀾宮媽祖送上釣魚臺,但在日本海上保安廳艦艇幹擾下無功而返。
正殿神龕前方有一對回駕牌上書「湄洲回聖駕、臺地感神恩」,為早年長和宮回祖廟進香時所贈。 新竹長和宮因建於古代新竹北門城樓外,俗稱「外媽祖廟」,與新竹竹蓮寺、新竹都城隍廟並稱新竹三大廟。 清嘉慶24年(公元1819年進行建廟後首次重修,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左側啟建「水仙宮」,將後殿主神水仙尊王移入水仙宮為鎮殿主神,後殿則改奉觀音菩薩,而成今日「雙宮奇景」。 歷經日治、光復後多次整修,民國69年(公元1980年)增建文昌殿,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列為新竹市定古蹟。 日昭和3年(西元1928年)再次重修,廟中有諸多匾額於此時新修,例如:「德可配天」、「慧光普照」由敬獻匾額的老抽分會重修。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8月19日,由新竹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新竹長和宮: 古蹟修復
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由附近眾商戶一起出資重修長和宮。 民國86年(1997年)中國大陸福建莆田湄洲天后宮新建的朝天閣,文革後新雕的鎮殿大媽抵臺巡禮,駐駕於長和宮時,廟方曾取下后冠;隨行的中國大陸湄洲長者們一看到,立即跪伏在湄洲正三媽座前叩首。 ,取名「保釣精神號」,並在臺灣招集空降人員到美國受訓。 該年8月15日,保釣人士李衛華想趁空降釣魚臺時將媽祖神像安奉島上,便到長和宮表明迎請尺三大小的神像,擲三杯獲同意。 次月11日,民主進步黨國民大會代表陳婉真說,得到南方澳南天宮支持,要出動數百隻漁船,每船都載一尊媽祖神像登陸釣魚臺。
- 此次修建重要之推手為新竹林家的林福祥(生卒年不詳)。
- ,取名「保釣精神號」,並在臺灣招集空降人員到美國受訓。
- 新竹長和宮坐落於北門大街,建於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在地人稱為「外媽祖廟」。
- 乾隆七年(1742年),淡水同知莊年、淡水廳守備陳士挺等倡建媽祖廟,由王世傑家族捐地。
- 其乘座鑾椅、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繡花荷包囊都是當時隨該金身帶來。
- 北門大街是清代貨品貿易及進出竹塹城的重要商街,清嘉慶年間就有成立類似商會的老抽分會,長和宮廟宇之管理與維護也多由此會協助負責。
1996年11月14日,新竹市議員李黃錦燕質疑,長和宮已被列為三級古蹟,廟裡多處樑柱腐朽,雖然兩年前新竹市政府即已編列預算新臺幣五百萬元修繕,而且預算獲新竹市議會通過,但還不見維修。 長和宮開基媽祖神尊為軟身神像,在乾隆七年由福建莆田萬梅堂禪師林義濤從湄洲媽祖祖廟請來,稱為「湄洲祖廟正三媽」。 其乘座鑾椅、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繡花荷包囊都是當時隨該金身帶來。 傳說其頭髮是媽祖生前所遺留三束頭髮之一,另外一尊有的在湄洲朝天閣正殿、但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還有一尊流向南洋不知去向。 古匾有嘉慶年間「德可配天」、「霖雨蒼生」,道光年間「海邦赫濯」、「後來其蘇」、「海邦砥柱」,同治年間「泛舟利濟」外,尚有「萬世永賴」、「盛德在水」、「續著平成」等多方匾額。
新竹長和宮: 建築文物
而同治年間興建的水仙宮,為二殿二廊式建築,兩廟間隔一巷子,以員光(位於通樑下方,以加強樑柱結構穩定性的較短木造構件)門相通,和長和宮連為一體。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2025 新竹長和宮 步口員光為書卷造型,是較特殊之處,三川殿前後大木構架相對稱,為少見作法,民國87年(公元1998年)水仙宮也公告為新竹市市定古蹟。 新竹長和宮 長和宮最早由官方倡導、民間募資興建,不僅是新竹三大廟之一,也是當時竹塹的舖戶、船戶和水郊商開會辦公場所,更是新竹地區最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 長和宮在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於左側增建格局形式相仿的「水仙宮」後,形成主次雙軸平行並列的「雙宮奇景」,為臺灣史上罕見的寺廟發展生態。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官方在竹塹城內興建新竹內天后宮後,長和宮開始被叫作「外媽祖」。 而每逢祭祀大典,長和宮必定封廟門為媽祖梳洗,有一次出巡前髮髻沒綁好,怎麼擲筊媽祖都不願意起駕,最後重新梳洗媽祖才肯出巡,也讓地方人士和信眾嘖嘖稱奇。 新竹長和宮2025 而當時媽祖來臺時所坐的神轎、香條板等文物,現在也都保存在長和宮中。
新竹長和宮: 歷史沿革
當晚有一名漁夫前來客棧賣魚,邱老先生當下就買了一條,隨後剖魚烹煮時,赫然發現腹中藏有一枚金戒指,仔細一看,竟然就是先前掉落海中的那一枚戒指。 新竹長和宮202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弘志/臺北報導 內閣即將改組,在野黨主張撤換閣揆。 行政院長蘇貞昌6日回應在野「換閣揆」呼聲,指出挑擔的人滿身汗臭,是不會討喜的,沒有100分的政府,希望大家給做事的團隊加油鼓勵,至於現金6千元在開春後會儘速發放。 蘇貞昌今天出席Q-Burger臺灣營運總部落成開幕典禮時受訪,記者問「民調顯示你滿意度是上任以來最低,有聲音認為要換閣…
新竹長和宮: 新竹內天后宮
媽祖在民間信仰中是救苦救難的神明,在臺灣擁有廣大信眾,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媽祖林默娘生前的頭髮,有部份竟然是保存在臺灣。 新竹三級古蹟長和宮內供奉的媽祖神像,是270年前由湄洲來臺的分靈,相傳這尊神像上的頭髮,就是林默娘仙逝後所留下,而媽祖出巡前一定要綁好髮髻才允許起駕,也讓地方嘖嘖稱奇。 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重建地圖新竹內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興南里的媽祖廟,相對於民間設立、信徒為閩南人為主的新竹長和宮,此廟為官立、信徒以客家人為主,為清領竹塹官祀四大廟之一。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新竹長和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長和裏的媽祖廟,廟身列為市定古蹟,與新竹水仙宮相鄰。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百年「眾街普」 供品綿延百公尺超壯觀
類似因閩客族羣矛盾而由政府另建的媽祖廟有合港田寮永貞宮。 新竹長和宮 1997年9月2日清晨6點13分,王仲年開著保釣精神號載眾人從蘇比克灣國際機場起飛,十多分鐘到了四千呎高空時,左發動機二號汽缸爆炸起火,飛機以機腹迫降回機場。 同年9月10日,李衛華、王仲年、尹莉文這三人去長和宮上香,叩謝媽祖顯靈庇護。
新竹長和宮: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金長和水仙文教大樓」購地經費一億多元,工程費三億多,規畫停車場、中央廚房、會議室、文物展示館、圖書館、閱覽室、交誼廳以及香客禪房等。 目前由廟方收藏的鎮殿之寶「七寶銅爐」,為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銅爐的仿製款,形式十分古樸,而另一隻紅紋玉石香爐,為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恭製的極品,上面刻有「天上聖母」字樣。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是長和宮年度最重大祀典節慶,以往每隔3年必組團回返湄洲祖廟進香謁祖,莊嚴且隆重。 當晚,長和宮讓出正龕給湄洲鎮殿新大媽駐駕,湄洲朝天閣廟方堅持不可,於是新竹方面提議兩宮媽祖並坐,湄洲的鎮殿新大媽坐左方(大邊)。 湄洲方面卻表示,來臺巡禮的這尊湄洲鎮殿新大媽只能右方(小邊)。
次年,長和宮管理委員會主委楊金土向臺灣省政府委員秦金生請願省府協助,再獲得預算資助。 建築為泉州風格,採三進式格局,地下設有八角形乾井與稱為「土龍」地下排水道。 古匾有嘉慶年間「德可配天」、「霖雨蒼生」,道光年間「海邦赫濯」、「後來其蘇」、「海邦砥柱」,同治年間「泛舟利濟」外,尚有「萬世永賴」、「盛德在水」、「續著平成」等多方匾額。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百年「眾街普」 供品綿延百公尺超壯觀
長和宮的興建肇始於1742年,當時竹塹市街發展起來,許多郊商便在長和宮為議事地點,所以取名長和宮是有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 廟內主祀天上聖母,為清乾隆七年時竹塹水郊會與福建莆田萬梅堂禪師林義濤供奉,由湄洲祖廟迎請至竹塹長和宮。 乾隆時代的竹塹城地圖,城內就標明新竹都城隍廟、此媽祖宮這兩廟。 新竹長和宮 在地人慣稱「內媽祖」,以便和城外、北門街上的長和宮「外媽祖」區隔。
廟中媽祖神像的頭髮相傳為媽祖得道昇天後,用媽祖正身的頭髮所製成,是廟中的鎮廟之寶。 新竹長和宮坐落於北門大街,建於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在地人稱為「外媽祖廟」。 北門大街是清代貨品貿易及進出竹塹城的重要商街,清嘉慶年間就有成立類似商會的老抽分會,長和宮廟宇之管理與維護也多由此會協助負責。 1998年6月30日維修動土,新竹市市長蔡仁堅、中國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李榮勝、中國國民黨臺灣省議員張蔡美及地方人士等人參加。
新竹長和宮: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民國79年(西元1990年)再次整修,民國90年(西元2001年)修復後,廟前遮雨棚亦一起拆除,使廟埕更加明亮。 民國96年(西元2007年),廟後方新建文教大樓,成為該廟重要之文化場所。 全臺罕見「雙宮奇景」的長和宮與水仙宮,外觀為兩座宮廟主次雙軸平行並列的格局,內部建築格局相似,雖為不同時間興建,但應出自同一批匠師系統。 長和宮為三進三開間帶兩廊,第一、二進中夾有天井,拜殿屋頂為捲棚式,採用疊鬥座獅,中軸線地板鑲有拜石,正殿屋頂以四點金柱架構出三通五瓜,再以後副點金柱形成封閉神龕。 後殿為主祀觀世音菩薩的「竹安寺」,屋頂也採三通五瓜設計,屋頂稍低於正殿。
新竹市文化局將此廟列為九十六年度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保存維護工作計畫對象,將協助向文建會分別爭取古蹟整修、調查經費。 因過去未辦理寺廟登記,導致廟地被政府收歸為國有地。 1955年8月17日,內天后宮管理人許清炎向新竹縣長陳情,控告廟地被新竹市民代表吳萬傑侵佔二十公尺長、一公尺寬的地皮。 廟方後來花一千一百多萬元,購買廟埕右前方空地,1997年間成立財團法人,請求政府贈與原廟地,2002年3月獲行政院來文同意贈地。 清治時期,竹塹城社會形態以閩南人從商、客家人務農為主。 乾隆時,閩南人會祭拜在北門外的新竹長和宮,對當時散居新竹東、西、南方山區客家人來講,往來參拜不甚方便,加上閩客械鬥兩族相處不甚和諧,因此乾隆十三年(1748年),官方在竹塹城西門興建了官立的媽祖廟-新竹內天后宮。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廟方將廟前的攤販依面積大小分成二級補償遷移,大攤補償新臺幣一百萬元,小攤新臺幣五十萬元,要求攤商在1999年1月20日前完成遷移。 2000年1月20日舉行上大樑,由市長蔡仁堅主祭,新竹市文化局局長洪惠冠、新竹市政府民政局局長陳清和及長和宮管理委員會主委楊金土等人陪祭。 後殿供奉觀音菩薩、註生娘娘和土地公等神祇,其屋架以三通五瓜呈現,除了有許多木雕外,還有諸多彩繪作品。 清嘉慶年間老抽分會敬獻的「慈光普照」匾額亦於後殿中。
「北門大街」顧名思義就是新竹城北門所連接的道路,清代新竹港口就是沿著北門大街進城,連結整個新竹地區的貿易網絡,也因此帶動整條街道的商況,新竹長和宮建於此地,也是與這有所連結。 據載宋太宗雍熙4年(公元987年)媽祖仙逝後,湄洲祖廟保存著其昇天後所遺留的一束頭髮,並分成3份製成3尊軟身神像。 相傳長和宮正殿內主祀的湄洲祖廟正三媽軟身神像,其髮髻來自媽祖遺世真體而彌足珍貴。 原來臺時所著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和繡花荷包,已超過270多年歷史,均已由廟方收藏。
新竹長和宮: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右側護室奉祀太歲星君、南北斗星君及老抽分會創會先賢神位。 清道光年間正式成立「塹郊」名為「金長和」,塹郊轄下有老抽分會、中抽分會,清光緒年間成立新抽分會。 日本時代之後這三會轉變為神明會型態,現今廟務由這三會的後代共同管理。 北門街上設有各式各樣的商店,這些店家也因為時常與海上貿易等有關聯,因此航海守護神媽祖也成為這些商戶老闆的信仰之一,長和宮就成為商行間議事之地。
新竹長和宮: 建築文物
長和宮由三川殿、正殿與後殿所組成,其中三川殿的牆堵石雕仍為清朝原件。 是臺灣現存少數同時具有石雕對場作及木結構場作之建築。 乾隆七年(1742年),淡水同知莊年、淡水廳守備陳士挺等倡建媽祖廟,由王世傑家族捐地。
新竹長和宮: 歷史沿革
廟內保留大量的古文物和匾額,包括聖母來臺乘座的鑾椅,和媽祖的鳳冠霞被、三寸金蓮履,繡花荷包囊、七寶銅爐等,彌足珍貴。 “天后宮,一在廳治西門內,乾隆十三年,同知陳玉友建。 據袁秉義碑記雲:廟僧稱為陳護協所建,王司馬修之。 ”新竹內天后宮原位在今新竹市中央裏的西安街,後日本人以拓寬馬路為由,就將當時位在馬路中央的廟身拆除。 其媽祖神像有移至長和宮、香山天后宮、或中央裏裏民輪奉。 清道光年間,新竹眾商戶成立「金長和」塹郊,老抽分會就與之後成立的中抽、新抽兩會一同管理長和宮與水仙宮,延續至今,可謂見證整個新竹城商業歷史的廟宇。
至於中央裏內的西門市場及中央商場為主的信眾,則會在農曆三月廿三日、及農曆九月十五日,以擲茭杯選爐主供奉神像半年 。 生活中心/徐詩詠報導過去,在韓國曾有個傳說,內容為:「與戀人一同共度初雪夜,兩人便會永遠在一起。」如今,在臺灣就有一對「銀髮夫妻」,成功印證的這個傳說! 一名網友在社羣分享一組對比照,指出自己的阿公、阿嬤在45年前,看見了當年的初雪,當時兩人還是男女朋友,從那時候便一路相伴走到現在,感人故事曝光後引發不少討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臺北報導 藝人小甜甜與教會糾紛越演越烈,小甜甜今(5)日更以5000字長文自爆遭先生家暴,直接亮出保護令,指控教會惡行,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