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往薄來,謂燕賜厚而納貢薄。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子,如父母之愛其子也。 柔遠人,所謂無忘賓旅者也。
- 職,見周禮牛人,讀爲樴,義與杙同,蓋系養犧牲之所。
- 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爲此書,以詔後之學者。
-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張子所謂“以衆人望人則易從”是也。 四書章句集註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盡己之心爲忠,推己及人爲恕。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集註
期月,匝一月也。 言知禍而不知闢,以況能擇而不能守,皆不得爲知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知者之知,去聲。
- 人如果實現了“道心”,那麼就自然完成了道德的本體,原來這就是天理。
- 在《四書章句集註》中,宇宙本體和道德本體,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是完全統一的。
- 故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而君子必以誠為貴也。
- 若吾夫子序,我知之矣,僅出於翻譯其門人之所記,得有所據,千有餘年,《中庸章句序》也是朱子學的重要文獻。
- 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禮,通於上下者言之。
- 〔一〕“修”原作“仁”,據清仿宋大字本改。
遠之近,見於彼者由於此也。 風之自,着乎外者本乎內也。 四書章句集註 微之顯,有諸內者形諸外也。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
然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為,則亦非二物矣。 此篇言聖人天道之極致,至此而無以加矣。 此言聖人之德。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子曰以下,孔子說《詩》之辭。 四書章句集註2025 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也。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於緝之於,音烏。 四書章句集註2025 ○《詩》文王之篇。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 中華文庫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 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 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
四書章句集註: 大學心理學
不貳,所以誠也。 誠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斯三者,指三近而言。 人者,對己之稱。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的書評 · · · · · ·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大,音泰,下同。 此言武王之事。 大王,王季之父也。 書雲:“大王肇基王跡。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作品簡介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脩身。 脩身以道,脩道以仁,故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 欲盡親親之仁,必由尊賢之義,故又當知人。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皆天理也,故又當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精彩佳句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不言后土者,省文也。 禘,天子宗廟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於太廟,而以太祖配之也。 四時皆祭,舉其一耳。 禮必有義,對舉之,互文也。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章句集註全新未拆封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四書章句集註 ”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 四書章句集註2025 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爲神,反而歸者爲鬼,其實一物而已。 爲德,猶言性情功效。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